乌豆根
《中华本草》:乌豆根
拼音注音
Wū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、矮砣砣、打锣不响、野松皮、矮槐、野建芪、糙皮黄根
英文名
Root of Maire Sophora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西南苦参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phora prazeri Prain var .mairei (Pamp.)[S.mairei Pamp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 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西南苦参 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细弱,被棕色短软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11-7枚,长圆形或椭圆形,被柔毛,先端急尖至微缺或具短渐尖,近革质;托叶钻形,宿存。总状花序腋外生,常与叶近于对生,长7-14cm;萼钟状,5浅裂,密生棕色平贴绢毛;花冠蝶形,黄棕色或灰黄色,旗瓣具宽爪,翼有耳,龙骨瓣稍短于旗瓣,具耳。荚果长2-5cm,具圆锥状的喙和果颈,密生棕色柔毛。具1-3颗种子。花期5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、河谷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利湿止泻;散瘀止痛。主水泻;风湿腰腿痛;劳伤疼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;或磨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乌豆根
拼音注音
Wū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密被棕色短软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11~17枚,主轴密被棕色毛;小叶片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,下部小叶较小,长1.5~4厘米,顶端小叶较大,长4~6厘米,先端渐尖,有时钝圆,基部楔形至圆形,全缘,上面初被浅锈色短毛,后变无毛,下面被浅锈色毛。总状花序腋外生,常与叶近于对生;萼钟状,5浅缺刻,外被浅锈色短柔毛;花冠蝶形,淡黄色,旗瓣狭倒卵形,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;雄蕊10,花丝基部均有毛;子房有毛,柱头头状。荚果长2~5厘米。种子1~3。花期5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山坡林下、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。分布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。
功能主治
清热除湿。治痨伤,水泻。
复方
①治痨伤:乌豆根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水泻:乌豆根五分。磨水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无名异
- 野核桃仁
- 胖儿草
- 万寿菊
- 榆耳
- 铺山燕
- 狍茸
- 野慈姑
- 野山蚂蟥
- 螃蟹七
- 玉铃花
- 宽卵叶山蚂蝗
- 蒲桃壳
- 五脉山黧豆
- 胖血藤
- 五叶木通
- 崖姜
- 威灵仙
- 委陵菜
- 益智
- 杨栌耳
- 泡泡草
- 樱桃枝
- 缘毛筋骨草
- 樱桃
- 威灵菊
- 野猪胆草
- 卫矛
- 蒲棒
- 五味子
- 剑花
- 九牛薯
- 冬虫夏草
- 倒吊笔叶
- 大黑药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对叶散花
- 金丝带
- 待宵草
- 鮧鱼目
- 鱼串草
- 鸡掌七
- 金刚大
- 榉树皮
- 冬瓜叶
- 通肠香
- 建兰根
- 吉利子树
- 九层风
- 大麻漆
- 大驳骨丹
- 通脉丹
- 假山皮条
- 假耧斗菜
- 东北埃蕾
- 倒根野苏
- 大狼把草
- 单头紫菀
- 短腺小米草
- 建兰叶
- 金牛草
- 苦蘵果实
- 青蒿囊虫
- 东野菰
- 多裂委陵菜
- 大透骨消
- 大苦草
- 麒麟尾
- 大麦
- 野菰
- 王不留行
- 大树跌打
- 雀舌草
- 野菠菜
- 苦菜
- 苦地丁
- 大苦溜溜
- 青钱柳
- 青盐陈皮
- 银丝杜仲
- 大叶鸡菊花
- 野鸡肉
- 大一面镙
- 青头菌
- 大风药叶
- 金鱼草
- 大丁草
- 银边翠
- 大黄草
- 大叶山桂
- 麒麟吐珠
- 一叶荻
- 无风自动草
- 野藿香
- 冬葵
- 大透骨草
- 当归
- 云南紫珠
- 大叶风沙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