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加果
《中华本草》:五加果
拼音注音
Wǔ Jiā Guǒ
别名
南五加果
英文名
Acanthopanax gracilisty-lus W.W.Smith A.sessiliflorus (Rupr.et Maxim.)Seen.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和无梗五加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anthopanax gracilisty-lusW.W Smith A.sessiliflorus (Rupr. Et Maxim.)Seem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有时蔓生状,高2-3m。枝灰棕以,无刺或在叶柄基部单生扁平的刺。叶为掌状复叶,在长枝上互生,在短枝上簇生;叶柄长3-8cm,常有细刺;小叶5,稀为3或4,中央一片最大,倒卵形至倒披针形,长3-8cm,宽1-3.5cm,先端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,两面无毛,或沿脉上疏生刚毛,下面脉腋间有淡棕色簇毛,边缘有细锯齿。伞形花序腋生或单生于短枝顶端,直径约2cm;总花梗长1-2cm;花梗长6-10mm;萼5齿裂;花黄绿色,花瓣5,长圆状卵形,先端尖,开放时反郑;雄蕊5,花丝细长;子房2室,花柱2,分离或基部合生,柱头圆状状。核果浆果状,扁球形,直径5-6mm,成熟时黑色,宿存花柱反曲。种子2粒,细小,淡褐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7-10月。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树皮暗灰色或黑色,有纵裂纹,枝无刺或疏生粗壮刺,平直或弯曲。掌状复叶;柄长3-10cm,无刺或有散生的小刺。小叶3-5,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稀为椭圆形,长8-18cm,宽3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色,叶脉及边缘均有刚毛,边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以,下面浅绿色,叶脉及边缘均有刚毛,边缘有不整齐锯齿。数个至10个头状药序组成圆锥花序,总花梗长5-30mm,必生短柔毛;萼绿色,密生白色绒毛,具5小齿;花深紫色或近于黑褐以,花瓣5,放形,长不及2mm,外面褐短柔毛,以后毛脱落;雄蕊5,长于花瓣;子房2室,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,仅柱头裂片离生。核果浆果状,卵椭圆形,成熟时黑色,具宿存花柱。花期6-8月,果期8-9月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温
功能主治
补肝肾;强筋骨。主肝肾专虚;小儿行迟;筋骨痿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6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葳根
- 大种半边莲
- 紫杜鹃
- 紫硇砂
- 紫竹根
- 独活
- 通骨消根
- 山荸荠
- 绒毛鸭脚木
- 乌鳢
- 乌饭树
- 大花石上莲
- 白克马叶
- 赤阳子
- 齿缘钻地风
- 车前子
- 陈火腿骨
- 长前胡
- 齿瓣石豆兰
- 赤车使者根
- 长节珠
- 长节耳草
- 长春七
- 陈仓米
- 薜瓣
- 醋栗
- 犀肉
- 密花山矾
- 大风子
- 柏脂
- 对生耳蕨
- 大活
- 紫楠
- 鸡根
- 白线薯
- 焦栀子
- 白果根
- 点地梅
- 大芒萁
- 大报春花
- 赪桐叶
- 绒毛诃子
- 淡竹笋
- 大羊角瓢
- 大泡通
- 紫茎棱子芹
- 杜梨
- 紫茉莉
- 紫背金盘草
- 豆豉姜
- 白刺花叶
- 绒毛桢楠
- 白前
- 剑叶耳草
- 白柳
- 梓白皮
- 短叶蹄盖蕨
- 欧泽芹
- 紫云英马蓝
- 赤沙糖
- 醋
- 鸱肉
- 天蓬草
- 接骨木花
- 赤小豆芽
- 长白楤木
- 赤地榆
- 车桑仔
- 车螯
- 长筒马先蒿
- 大头茶果
- 赤链蛇
- 苦连翘
- 赤扬
- 东北溲疏
- 单根木
- 东北卫矛
- 东北延胡索
- 倒根蓼
- 大过山龙
- 赤火绳
- 紫地榆
- 大叶钩藤根
- 长青草
- 赤腹松鼠
- 赤楠蒲桃叶
- 长距鸟足兰
- 紫椴
- 陈芥菜卤汁
- 齿瓣延胡索
- 紫堇花
- 齿叶橐吾
- 紫绿草
- 紫筒草
- 赪桐
- 除虫菊
- 长松
- 赤铜屑
- 车前状垂头菊
- 长柄臭黄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