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槐花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槐花
拼音注音
Xiǎo Huái Huā
别名
草鞋板、味噌草、拿身草、羊带归、清酒缸
来源
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小槐花Desmodium caudatum (Thunb.)DC.,以根或全株入药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晒干,鲜用四季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4米,通体无毛。茎直立,分枝多。三出复叶互生,叶柄扁,长1.6~2.8厘米,托叶披针状条形,长约7毫米;小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4~9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,疏被短柔毛。夏日茎顶或叶腋抽出穗式总状花序,苞片条状披针形,花梗长约3毫米,花萼近二唇形;蝶形花冠绿白色而带淡黄晕,长约8毫米,旗瓣矩圆形,端钝,基部有爪,翼瓣窄小,龙骨瓣近矩形;二体雄蕊。荚果条形,长4.5~7.5厘米,稍弯曲,被钩状短毛,可粘附人及动物,故有拿身草、羊带归等俗名,具4~6荚节,节间紧缩,每节有1粒椭圆形种子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、草地、林缘和村边,也有少数栽培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等省区。
化学成分
叶含黄酮类衍生物当药黄素[swertisin,C[XB]21[/XB]H[XB]19[/XB]O[XB]9[/XB](OCH[XB]3[/XB])·2.5H[XB]2[/XB]O],为6-C-β-D-吡喃葡糖-芫花素(6-C-β-D-glucopyranosyl-genkwanin)。
性味
微苦、辛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祛风利湿。用于感冒发烧,肠胃炎,痢疾,小儿疳积,风湿关节痛;外用治毒蛇咬伤,痈疖疔疮,乳腺炎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根皮、全草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。
复方
1、毒蛇咬伤:小槐花根0.5~1两,红管药根3~5钱。水煎服或鲜品捣烂绞汁服,每天2剂。伤口经外科常规处理后,用药外敷。
2、小儿疳积:小槐花根1两,与猪瘦肉同炖,喝汤吃肉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犁头尖
- 小花五味子根
- 小红蒜
- 雷五加叶
- 小叶密花远志
- 小花琉璃草
- 细竹蒿草
- 小牛肝菌
- 露兜竻蔃
- 小南木香
- 蓝实
- 细锥香茶菜
- 骆驼蓬
- 小野鸡尾
- 小岩白菜
- 小寸金黄
- 小叶野决明
- 莲座革菌
- 小茴香
- 篱天剑
- 小木通
- 蕙实
- 松塔
- 黄颡鱼颊骨
- 松蘑
- 松叶防风叶
- 水葫芦
- 松球
- 花椒簕
- 柿
- 山茶子
- 树葫芦
- 水鸡油
- 楤木花
- 滇竹根七
- 花蕊石
- 黑塔子叶
- 七叶一枝花
- 贵州追风散
- 石上蕉
- 水边指甲花
- 花叶冷水花
- 石瓜子
- 鳙鱼
- 鹅脚板
- 天脚板
- 鰕虎鱼
- 玳瑁肉
- 塘虱鱼
- 蜂斗菜
- 大团囊虫草
- 省雀花
- 水贯众
- 水马齿苋
- 沙前胡
- 湿生扁蕾
- 花唐松草
- 荷包牡丹根
- 虾蟆
- 还魂草
- 荭草
- 花苜蓿
- 葫芦七
- 花锚
- 黄泡子
- 虎尾兰根
- 黑山蔗
- 粉苞苣
- 花酸苔
- 花松萝
- 双肾子
- 水蔗草
- 双肾藤
- 石彭子
- 黑升麻
- 釜脐墨
- 虎牙
- 黑花韭
- 黑葡萄液汁
- 黄蜀葵茎
- 水韩信草
- 虎尾轮
- 金橘
- 山珊瑚
- 异叶鳞始蕨
- 防风
- 四川山矾
- 南苜蓿
- 水麻
- 高山羊不吃
- 风藤草根
- 水蜈蚣
- 过山消
- 黄栎
- 谷芽
- 黄皮血藤
- 省沽油根
- 黄龙须
- 吊罗果
- 水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