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血光藤
《中华本草》:小血光藤
拼音注音
Xiǎo Xuè Guānɡ Ténɡ
别名
黑老头、大种黑骨头、黑骨藤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的根或茎藤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rdneria angustifolia Wall.[G.glabra Wall.ex D.Don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状灌木,长数米。枝条光滑无毛。单叶对生,叶柄长6-10mm;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,长约9cm,宽2-3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无毛,全缘。花1-3朵成聚伞花序,生于新枝叶腋,具总梗,花梗较长;苞片小形;花萼小,5齿裂,宿存;花冠微黄色,长约8mm,略成辐射状,筒极短,5深裂,裂片质厚,在蕾中成镊合状排列,被绒毛或内面近光滑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管上;花丝几无柄,突出;子房2室;花柱圆柱状,柱头2浅裂。浆果球形,红色,直径约8mm。花期7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000m的山地密林下或山坡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安徽、浙江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性温
归经
心;肾经
功能主治
温肾;祛风湿;壮筋骨。主肾亏小便频数;溃尿;囊湿;腰膝酸痛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或浸酒,9-24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小血光藤
拼音注音
Xiǎo Xuè Guānɡ Ténɡ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的藤茎。
原形态
攀援状大灌木。叶对生,披针形至椭圆形,长约9厘米,宽约2.5厘米,先端渐尖,全缘,基部楔形,无毛;叶柄长6~10毫米。花1~3朵,呈聚伞花序,生于新枝叶腋,具总梗,花梗较长;苞片小形;花萼小,5齿裂,宿存;花冠微黄色,长约8毫米,略成辐状,筒极短,5深裂,裂片质厚,在蕾中成镊合状排列,被绒毛或内面近于光滑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管上,花药几无柄,突出;子房2室,每室有胚珠1,花柱圆柱形,柱头2浅裂。浆果球形,红色,直径约8毫米。花期7月。
本植物的根(黑老头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中山地区的半阴处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安五脏,通九窍,除风湿,解寒热。治腰膝疼痛,小便频数,跌损劳伤及耳聋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,4~8钱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蹄
- 蓝花扁竹
- 骆驼肉
- 狼尾巴蒿
- 牛心果
- 小白蜡条
- 牛肉
- 落花生枝叶
- 榄仁树皮
- 连蕊茶
- 蓝圆鲹
- 小蜡树
- 榔榆叶
- 榔榆皮
- 辣椒叶
- 蓝花龙胆
- 小贯众
- 牛肋巴
- 小茅香
- 狼尾草
- 牛鼻
- 牛西西叶
- 狼油
- 蝼蛄
- 牛皮
- 蓝胡麻草
- 糯米
- 骆驼毛
- 漏篮子
- 辣根
- 蓝锡莎菊
- 驴阴茎
- 栾樨
- 蝲蛄石
- 裂序楼梯草
- 裂果卫矛
- 阴阳枫
- 野荞麦
- 八目鳗
- 条参
- 鹅腿骨
- 峨屏草
- 藕蔤
- 盾叶唐松草
- 不灰木
- 白云瓜花
- 大黄
- 鬣羚骨
- 香橼根
- 小白薇
- 炉甘果
- 菱叶山蚂蝗
- 菱壳
- 中华短肠蕨
- 小花酸藤子
- 雪乌
- 蓼实
- 獭皮毛
- 零陵香
- 桃仁
- 小血藤
- 藜芦
- 裸茎金腰子
- 香艾
- 中华石龙尾
- 小牛力
- 展枝唐松草
- 落地小金钱
- 狼把草
- 蓝树
- 金丝矮陀陀
- 苦壶卢花
- 上天梯
- 盐酸树
- 玉
- 鲤鱼皮
- 月光花
- 骆驼脂
- 小血藤叶
- 狸肉
- 牛肠
- 牛轭草
- 鲤鱼血
- 落花生油
- 绿笋片
- 牛蹄甲
- 牛奶浆根
- 蓝萼香茶菜
- 狼毒
- 棱枝槲寄生
- 狼肉
- 小金钱草
- 中华蹄盖蕨
- 绿盐
- 小距紫堇
- 香樟叶
- 糯芋
- 小白鱼
- 鲤鱼胆
- 蓝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