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叶
《中华本草》:栀子叶
拼音注音
Zhī Zi Yè
别名
黄枝叶
英文名
leaf of Capa Jasmi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山栀 常绿灌木,高1-2m。小枝绿色,幼时被毛,后近无毛。单叶对生,衡三叶轮生,叶柄短;托叶两片,生于叶柄内侧;叶片革质,椭圆形、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,长6-14cm,宽2-7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光泽,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;侧脉羽状。花大,极芳香,顶生或腋生,具短梗;萼绿色,长2-3cm,裂片5-7,线状披针形,通常比萼简稍长;花冠高脚碟状,白色,后变乳黄色,基部合生成简,上部6-7裂,旋转排列,先端圆;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,着生于花冠喉部,花丝极短,花药线形,纵裂,2室;雌官司1,子房下位,1室。果实深黄色,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2-4cm,有5-9条翅状纵棱,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。种子多数,鲜黄色,扁椭圆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1月。
化学成分
叶、叶柄含栀子甙(Gardenoside)、去羟栀子甙(Geniposide)。
性味
苦涩;寒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消肿;清热解毒。主跌打损伤;疔毒;痔疮;下疳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消肿,理跌打伤。2.《本草求原》:洗疳痔疔,散毒疮;同鸡煮,则祛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栀子叶
拼音注音
Zhī Zi Yè
别名
黄枝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栀子"条。
化学成分
叶、叶柄含栀子甙、去羟栀子甙。
性味
苦涩,寒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劫,性平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涩,寒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涩苦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消肿,理跌打伤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洗疳痔疔,散毒疮;同鸡煮,则祛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千年健叶
- 蜘蛛草
- 茎花来江藤
- 文殊兰果
- 土八角
- 团花龙船花
- 土半夏
- 土中闻
- 台湾泡桐叶
- 台湾海棠
- 兔骨
- 藏报春花
- 台湾泡桐
- 藏三七
- 吐烟花
- 篦子三尖杉
- 糙叶树
- 翅卫矛
- 草豆蔻
- 臭冷杉
- 紫花络石
- 紫茉莉子
- 大毛红花
- 大黄花
- 白花草
- 白果槲寄生
- 土桂皮
- 茸草
- 杯苋
- 台湾千金藤
- 草血竭
- 紫荆果
- 唐古特青兰苗
- 赤小豆
- 兔子毛
- 同形鳞毛蕨
- 土牡蛎
- 莼
- 土丁桂
- 草威灵
- 长梗玄参
- 臭油果
- 陈皮
- 糙叶五加
- 脆骨风
- 赤麻
- 粗叶卷柏
- 粗糙凤尾蕨
- 百药煎
- 百花锦蛇
- 落霜红
- 白鱼
- 螺厣草
- 寻骨风
- 椿白皮
- 川防风
- 下冈哇
- 小黄断肠草
- 橙皮
- 慈竹
- 熊筋
- 斜叶榕
- 常山
- 狭叶垂头菊
- 元宝草
- 夜来香
- 消石
- 岩石松
- 猪肺
- 白粉藤
- 云锦杜鹃
- 川滇桤木
- 咸虾花
- 杏叶防风
- 羊肌藤
- 茵陈蒿
- 柴胡
- 羊肚菜
- 旋鸡尾
- 叶底红
- 熊骨
- 星星草
- 橙子核
- 潮风草
- 小鬼钗
- 显脉香茶菜
- 羊屎条叶
- 叶上珠
- 岩莴苣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小一把抓
- 薏苡根
- 春花胡枝子
- 羊肝
- 岩枇杷
- 新疆芍药
- 响叶杨
- 夏丸
- 仙人杖
- 星宿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