斜叶榕
《中华本草》:斜叶榕
拼音注音
Xié Yè Ró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斜叶榕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tinctoria Forst.f.subsp.gibbosa(B1.)Corner[F.gibbosaB1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5-20m。全株有乳汁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短,长6-15mm;托叶卵状披针形,略弯曲,长约7mm;叶片革质,变异很大,通常两侧不对称,斜菱状椭圆形、长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4-17cm,宽3-6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或钝,一边稍阔,全缘或中部以上有波状角;叶背略粗糙,有微小的瘤状突起体,基出脉3条,侧脉5-7对,网脉在背面稍明显。隐头花序,花序托单生或成对腋生,扁球形或球状梨形,直径5-8mm,成熟时黄色,顶部有脐状突起,下端聚狭成柄,长5-10mm,微被柔毛;基部有少数苞片;雄花、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,雄花生于近口部,花被片4-6;雄蕊1,花丝短,有退化雌蕊;瘿花花被片与雄花相似,子房近球形,花柱侧生;雌花着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,花被片4,子房斜卵形,略具乳头状突起,花柱侧生。瘦果。花、果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、水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树皮呈半卷筒状,长短不等,厚1-2mm。外表面灰棕色,具纵皱纹,皮孔横向,栓皮易脱落露出鲜黄色皮部;内表面白色,具细密纵皱纹。质稍脆,易折断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。主感冒;高热惊厥;泄泻;痢疾;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常山
- 狭叶垂头菊
- 元宝草
- 夜来香
- 消石
- 岩石松
- 猪肺
- 白粉藤
- 云锦杜鹃
- 川滇桤木
- 咸虾花
- 杏叶防风
- 羊肌藤
- 茵陈蒿
- 柴胡
- 羊肚菜
- 旋鸡尾
- 叶底红
- 熊骨
- 星星草
- 橙子核
- 潮风草
- 小鬼钗
- 显脉香茶菜
- 羊屎条叶
- 叶上珠
- 岩莴苣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小一把抓
- 薏苡根
- 春花胡枝子
- 羊肝
- 岩枇杷
- 新疆芍药
- 响叶杨
- 夏丸
- 仙人杖
- 星宿菜
- 喜树
- 悬钩茎
- 楮皮间白汁
- 小鱼眼草
- 朝鲜崖柏仁
- 新塔花
- 星色草
- 夏枯草露
- 小麦苗
- 龙爪豆
- 条裂山莴苣
- 小黑菇
- 龙胡子
- 江珧壳
- 夜香牛
- 芸薹子
- 白蘑
- 百两金
- 橙子皮
- 白钩藤
- 杏仁防风
- 岩檀香
- 羊耳朵叶
- 文蛤
- 白杨枝
- 东风菜根
- 大叶楠根
- 沼地马先蒿
- 羽叶山蚂蝗
- 卷伞菌
- 土蜂子
- 常春油麻藤
- 椿皮
- 崇澍蕨
- 小一口血
- 芫青
- 岩茴香
- 春砂花
- 柽柳
- 樗白皮
- 南丹参
- 白茅花
- 悬钩根
- 楮树白皮
- 白薇
- 白鹤灵芝
- 心叶荆芥
- 心叶虎耳草
- 心叶党参
- 马雹儿
- 芝麻壳
- 螲蟷
- 砧草
- 龙齿
- 盒子草
- 麦冬
- 枳椇叶
- 蚱蜢
- 针砂
- 龙珠
- 珍珠
- 竹叶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