饱饭花果
《中华本草》:饱饭花果
拼音注音
Bǎo Fàn Huā Guǒ
别名
乌饭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西南越橘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accinium laetum Diels[V.mandarinorum Dielsvar.laetum(Diels)Metc;V.sprengelii(G.Don)sleumer;V.laetum Dielsvar.undula-tumY.C.Yang]采收和储藏:7-10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或灌木,高1-2(-7)m。幼枝密被微柔毛或短柔毛,老枝灰黑色,通常无毛。叶柄长3mm,被短柔毛或有时无毛;叶片薄革质,卵形、长圆形、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4-8.5cm,宽1.5-3.5cm,先端渐尖至长渐尖,基部楔形至钝圆,边缘有锯齿,表面除沿中脉密被微柔毛外,其余无毛,背面沿中脉或仅中脉基部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和生枝顶叶腋,长4-10cm;苞片宽卵形,长2-4mm,通常脱落,小苞片2,卵形或卵状披针形;萼筒无毛,萼齿卵状三角形或半圆形;花冠白色,坛状或钟状,裂齿短小,狭三角形,直立或反折;雄蕊内藏,花丝被疏柔毛,药室背部有短距;花柱不伸出花冠。浆果成熟时紫红色,果梗细长,有时可长达1cm,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(400-)790-2000m的松、栎林下或阳坡杂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果实近球形,直径约0.5cm。表面暗紫色,略有纵条纹,外有宿萼包被。质松脆,内含多数种子。气微,味微酸。。
性味
酸;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强筋骨;益气力。主筋骨酸软;四肢无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;或炖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鲩鱼胆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花椒
- 蒿枝七
- 花生壳
- 老枪谷根
- 垂盆草
- 吹火筒
- 衡州乌药
- 老头草
- 扭序花
- 花被单
- 霸王鞭
- 虎尾草
- 花楸
- 花血藤
- 老虎耳根
- 红酸杆
- 黄花母根
- 六方藤
- 老鼠竻
- 花叶矮陀陀
- 刺子莞
- 刺玫果
- 黄芫花
- 生瓜
- 花生衣
- 丛枝蓼
- 烧伤藤
- 过山枫
- 红香藤
- 石燕
- 山苏子根
- 松香
- 荷花
- 斑茅花
- 女贞叶
- 石斛露
- 红螺塔
- 实葫芦
- 风化硝
- 千金花
- 术苗
- 七叶仔
- 树花
- 还筒子
- 老枪谷叶
- 红花绿绒蒿
- 芦笋
- 串珠耳叶苔
- 匙叶黄杨
- 红血藤
- 南岭黄檀
- 芭蕉根
- 侧柏叶
- 了哥王
- 红龙
- 罗浮柿根
- 罗伞草
- 催乳藤
- 荜澄茄
- 胡葱子
- 罗星草
- 丽春花果实
- 蓖麻根
- 补骨脂
- 红背桂
- 苞蔷薇根
- 南瓜花
- 薜荔
- 刺藦苓草
- 芦荟
- 菝葜
- 侧子
- 女萎
- 刺莓果根
- 驳骨丹
- 牛口涎
- 豹子眼睛果
- 匙羹藤
- 胡萝卜子
- 刺三甲
- 丽江山慈菇
- 催产草
- 红花点地梅
- 红辣槁树皮
- 薄柱草
- 红花寄生
- 罗望子
- 红花锦鸡儿
- 薄荷露
- 芭茅果
- 南鹤虱
- 红背酸藤
- 刺五加
- 丛毛榕
- 亮光菜
- 刺葡萄根
- 垂果南芥
- 红背马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