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排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排草
拼音注音
Dà Yè Pái Cǎo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大叶过路黄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a fordiana Oliv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粗短,发出多数纤维状根,茎通常簇生,直立,肥厚多汁,高30-50cm,圆柱状,散布稀疏黑色腺点,通常不分枝。叶对生,茎端的2对间距短,常近轮生状;具短柄或近无柄,中部叶柄长6-20mm;叶片椭圆形,阔椭圆形以至菱状卵圆形,长6-18cm,宽3-10(-12.5)cm,先端锐尖或短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粉绿色,无毛,两面密布黑色腺点,侧脉4-6对,在下面稍隆起,网脉纤细,不明显;近茎基部的1-2对叶退化呈鳞片状。花序为顶生缩短成近头状的总状花序;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-1.5cm,密布黑色腺点;花梗极短或花序下部的长达6mm;花萼长6-12mm,5分裂近达基部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宽2-3.5mm,密布黑色腺点;花冠黄色,长1.2-1.9cm,基部合生部分长4-5mm,5裂,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钝或稍尖,有黑色腺点;雄蕊5,花丝下部生成高约3mm的筒,分离部分长3-4mm;花药卵形;子房卵珠形,花柱长约7mm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4(-5)mm,常有黑色腺点。花期5月,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密林中和山谷溪边湿地,垂直分布上限可达海拔800m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和云南等地。
性味
淡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消肿解毒。主黄疸;浮肿;泄泻;跌打损伤;疾病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银柴胡
- 大伸筋草
- 无缝珠
- 青蛙
- 一年蓬
- 大叶树萝卜
- 大叶钩藤
- 青桐翠木
- 野苦荬菜
- 猬心肝
- 云母
- 苦楝菌
- 大二郎箭
- 云南柴桂
- 野西瓜苗
- 糠谷老
- 一把篾
- 无花果叶
- 野菱根
- 阴香皮
- 苦木
- 大发表
- 野蘑菇
- 看麦娘
- 野高粱
- 野茄树
- 云南鸡矢藤
- 驱风通
- 大叶骨碎补
- 大叶千里光
- 大叶紫珠
- 尖叶子打虫药
- 僵蚕
- 剪刀股
- 珠芽半枝
- 金挖耳根
- 巨紫堇
- 鸭儿芹
- 二叶舌唇兰
- 榉树
- 鸦跖花
- 角果木叶
- 假蒟子
- 金刚口摆
- 儿茶
- 大叶藤
- 云木香
- 剪夏罗
- 竹鼠肉
- 姜露
- 鹅肉
- 二叶舞鹤草
- 竹叶莲
- 金珠柳
- 豆蔻花
- 节瓜
- 九头青
- 貒骨
- 假酸浆花
- 铁马豆
- 假荔枝根
- 九子连环草
- 九龙藤叶
- 九龙藤
- 九倒生
- 卷边桩菇
- 通骨消茎叶
- 针叶火绒草
- 假友水龙骨
- 跌打草
- 铁海棠
- 铁蚂蟥
- 鱼尾葵叶
- 假鹰爪根
- 剪夏罗根
- 波罗蜜核中仁
- 装饰卷柏
- 苎麻梗
- 鸭胆子
- 鹅掌上黄皮
- 等宽鳞毛蕨
- 苏铁花
- 九翅豆蔻
- 酸角
- 三七草
- 棘豆根
- 鼠尾粟
- 蒴藋
- 豆黄
- 碎密花
- 苏铁蕨
- 景天
- 酱瓜
- 三七花
- 桉树果
- 碎米蕨
- 金爪儿
- 铜骨七
- 角叉菜
- 峨嵋耳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