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叶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针叶火绒草
拼音注音
Zhēn Yè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小火草、苦艾、羊毛火绒草
英文名
all grass of Awlshapedleaf Edelweiss
出处
始载于《四川凉山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钻叶火绒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subulatum (Fra-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subulatum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钻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长5-30cm。根状茎粗短,根出条木质,有顶生密集的缨状叶丛,多分枝,通常疏散丛生。花茎多数,通常生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,被白以绢状蛛丝状茸毛或毛。叶条形或条状钻形,长0.8-3cm,宽不超过0.1cm,无柄,边缘反卷,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;苞叶多数,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,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宽1.2-3mm,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,开燕尾服成径2-6cm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3-4mm,常10-40个密集成复伞房状或团伞状;总苞长约3mm,被白色厚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尖或稍钝,常陷没于毛茸中;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2.5-3mm;雄花冠漏斗状管状,有披针形尖裂片;雌花花冠丝状,冠毛白色;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,有锯齿;雌花冠毛细丝状,有细锯齿。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凸起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-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、草甸、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痈疽肿毒;跌打损伤;关节红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有解热,散瘀、止痛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肿柄菊叶
- 刷把草
- 藏青杠
- 鼠尾草
- 莲雾根
- 鹈鹕脂油
- 菊架豆
- 篑草
- 醉鱼草花
- 锥连栎
- 紫油木皮
- 鼠标蛇
- 蒟酱叶
- 茳芒
- 菊叶三七
- 鳝鱼血
- 蛇迷草
- 荆芥叶莸
- 藏红花
- 马鞭草
- 蛇莓根
- 绛梨木子
- 绢毛石花
- 蒟蒻薯叶
- 紫香薷
- 南天竹
- 菊苣
- 鸡冠苗
- 江西金钱草
- 酸枣根
- 荚蒾子
- 荆芥根
- 山土瓜
- 毛柄锦香草
- 鸡雪莲
- 赭石
- 蛇见怕
- 芝麻菜
- 鸡腰果
- 蕹菜根
- 鲛鲨白
- 鲛鱼
- 柳杉叶
- 荆芥
- 矩镰荚苜蓿
- 鸡蛋壳
- 江珧柱
- 鼠李
- 乌口树
- 菊花苗
- 蛇莓
- 箭叶蓼
- 酸模
- 鸡脚参
- 酸浆菜
- 礁膜
- 蛇婆
- 结血蒿
- 韶子
- 赛莨菪
- 麝香
- 鲫鱼藤
- 稷米
- 菅
- 鸡头
- 赛番红花
- 蛇葡萄
- 鸡子壳
- 鲫鱼胆草
- 鲨鱼胎
- 马牙半支
- 麻叶荨麻
- 鱵鱼
- 酢浆草
- 隔山撬
- 凤尾猪鬃草
- 黄山梅
- 钟萼木
- 马鬃参
- 紫金砂
- 伊贝母
- 紫金龙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紫铜矿
- 紫金莲
- 鸡翔草
- 针筒线
- 九龙盘
- 鸡娃草
- 雉子筵根
- 蚤休
- 蜘蛛香
- 醉魂藤
- 鹅掌楸
- 锥螺厣
- 刺芋
- 鳣鱼
- 鸡内金
- 鸡脑
- 鸡蛋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