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报春
《中华本草》:鄂报春
拼音注音
è Bào Chū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鄂报春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imula obconica Hance采收和储藏:秋季或初春来挖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全株被多细胞柔毛。根茎褐色,多须根。叶柄长10-15cm,被白色或褐色柔毛;叶片卵圆形、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5-10cm,宽4-9cm,先端钝圆,基部心形或圆形,边缘全线或有圆形波状缺刻或锯齿,上面光滑,下面沿叶脉被多细胞柔毛。花葶柔弱,高15-30cm;伞形花序通常1轮,花朵每轮多数;苞片绿色,线形;花萼钟状漏斗形,5浅裂,外被短柔毛,开花时长约5mm,花后渐增大,果时长达1cm;花冠高脚碟状,淡紫色或淡红色,长5-20mm,直径约2cm,筒部较萼管长,裂片5,倒心形,先端2裂,平展;雄蕊5,花柱与花冠管部等长。蒴果球形,包藏于萼筒中。花期3-6月,果期4-7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,要求土壤肥沃,排水良好,空气流通。耐潮湿、忌暴晒,幼苗不耐高温。土壤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。忌碱土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春、秋季均可播种,一般常在采收后立即播种。也可用分株繁殖,于秋、冬进行。[br]田间管理 在15~20℃温度下,播种后7~10d发芽,幼苗有2~3片真叶时进行1次移栽分苗,5~6片时定植。生长期,每周施稀薄液肥1次,阳光过强时要适当蔽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200m的林下、水沟边和湿润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和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圆柱形,棕褐色,周围丛生多数灰白色或灰褐色须状根。质脆,易碎。气微。
性味
苦;性凉
归经
脾、胃二经
功能主治
解酒毒;止腹痛。主嗜酒无度;酒毒伤脾;腹痛便泄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泡酒内服,治腹痛,又解酒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鄂报春
别名
岩丸子[湖北、利川]、四季报春
来源
报春花科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 Hance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北、四川、西藏。
功能主治
治腹痛:根泡酒内服。
解酒毒:根3~5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鸭血
- 玳玳花
- 棕榈
- 皱巴坚螺
- 短柱梅花草
- 耳草
- 钝叶草
- 猪耳掌
- 浙贝母
- 浙樟
- 枳椇木汁
- 景天三七
- 窄叶南蛇藤
- 苦参实
- 追风伞
- 蜀葵苗
- 十字苔草
- 橘红珠
- 窄叶飘带草
- 菊三七
- 见血封喉
- 莙荙子
- 多花八角莲
- 钻天杨
- 八爪金龙
- 皂荚根皮
- 硬叶女娄菜
- 短穗草胡椒
- 掌裂秋海棠
- 吉龙草
- 野巴子
- 食盐
- 枳椇木皮
- 窄叶大戟
- 竹叶蕉
- 昆明山海棠
- 中华补血草
- 峨山雪莲花
- 光叶海桐叶
- 竹叶
- 蜀五加
- 叫姑姑
- 橘叶
- 吉笼草
- 迎春花
- 酒瓶花
- 枣树皮
- 红须须
- 皱叶南蛇藤
- 珠芽半支
- 轻粉
- 石上藕
- 钻秆虫
- 铅粉
- 姜三七
- 艾实
- 多花野牡丹
- 玉龙鞭
- 青龙藤
- 苎麻叶
- 紫青藤
- 醉针茅
- 榆荚仁
- 鳝鱼皮
- 竹叶马豆
- 豆瓣绿
- 蜀漆
- 椰子瓤
- 珠兰
- 野花椒根
- 岳桦
- 指甲花叶
- 一支箭
- 柠条籽
- 鸡爪簕
- 蜈蚣藤
- 重叶莲
- 玉蜀黍根
- 昂天莲
- 霜红藤
- 碱花
- 金橘核
- 竹柏
- 三角咪
- 三花枪刀药
- 伤寒头
- 朱砂莲
- 三叶金锦香
- 铁棒锤
- 尖苞柊叶根
- 柘木
- 鸡冠参
- 通脱木花上粉
- 中南星
- 枣槟榔
- 掌羽凤尾蕨
- 斩龙剑
- 总序绿绒蒿
- 帚菌
- 柘木白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