褐盖肉齿菌
《中华本草》:褐盖肉齿菌
拼音注音
Hè Gài Ròu Chǐ Jūn
别名
钟馗菌、地鸡、土菌、地蕈、杜蕈、獐头菌、獐头、钟馗、馗厨、獐子菌、牛腮巴菌
出处
1.潘之恒《菌谱》载:“钟馗菌即土菌也……此菌钉上若伞,其状如钟馗之帽,故以名之。”2.《纲目》:“郭璞注云:地蕈似钉盖,江东名为土菌,可啖。”又:“此菌钉上若伞,其状如槌及钟馗之帽。”3.《尔雅》中馗菌注:“地蕈也,似盖,今江东呼为土菌,亦曰馗厨,可啖之。”又曰:“大者名中馗,小者即名菌。”根据以上记述,可以肯定,古本草中所载的钟馗菌是地上生,形状较大的可食真菌,再综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齿菌科真菌褐盖肉齿菌和翘鳞肉齿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rcodon fuligineo-albus(Fr.)Quel.;Sarcodon imbricatus(L.ex Fr.)Karst[Hydnum imbricatam L.ex Fr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洗去泥土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1.褐盖肉齿菌 菌盖直径4-15cm,平展,中部稍下凹、浅黄色、肉色至褐黄色,平滑,稍粘。刺锥状,较细,长1-2cm,延生,乳白色至土黄色、菌柄中生或偏生,与菌盖同色,中实,长4-7cm,粗2-3cm。菌肉肉质,乳黄色。孢子近球形,壁表有小疣,无色透明或稍呈黄色,直径5-8μm。2.翘鳞肉齿菌 菌盖宽10-25cm,初期盖面平并稍凸,渐平展,继而中部下凹,被有绒毛,不久盖皮开裂,形成褐色至紫褐色的大型鳞片,中央鳞片大,向边缘渐小;鳞片淡粉红色,尖端常上翘,下面平滑,呈同心环状排列。刺锥状,细,长3-12mm,延生,密,初期白色,后变为锈褐色。菌柄中生至稍偏生,长3-9cm,粗2-5cm,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,中实,韧,平滑,初期白色,后变褐色至黑褐色。菌肉肉质,白色至材白色,稍韧,厚达1-1.5cm,味稍苦。孢子近球形,浅褐色,表面有疣,直径5-7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混交林中地上。2.生于针叶林下多砂的土质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云南等地。2.分布于吉林、甘肃、新疆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翘鳞肉齿菌含尿素(urea),麦角甾醇(ergosterol),菌甾醇(fungisterol),甘露醇(mannitol),肌醇(inositol),鸟嘌呤(guanine),尿酸(uric acid)及多糖(polysaccharide)。
药理作用
褐盖肉齿菌有抗癌之效;翘鳞肉齿菌子实体有降低动物血中胆甾醇的作用。
性味
甘;平;有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抗癌。主咽痛;痄腮;疮疥;胃癌;肝癌
用法用量
1.内服:煎汤,15-30g;或加冰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畲山羊奶子
- 骨螺
- 红药子
- 蚌肉
- 山羊肉
- 水胡满根
- 山稔叶
- 红蒂蛇
- 刺叶楤木
- 水苏根
- 山佩兰
- 山大刀
- 催吐萝芙木
- 刺叶苏铁
- 薜荔果
- 水松球果
- 蛤蜊肉
- 柠条
- 刺果藤仲
- 高山扁枝石松
- 风花菜
- 石夹生
- 鸨油
- 双剪菜
- 红苕母子
- 蝴蝶花
- 红车轴草
- 高原蚤缀
- 刺果藤
- 肥猪苗
- 楠藤
- 红鬼笔
- 薄荷油
- 花脸细辛
- 黑大豆
- 高山望
- 黑及草
- 南烛根
- 刺龙牙
- 吹云草
- 黄锁梅叶
- 水绵
- 锅焦
- 水冬瓜
- 老鼠刺
- 南瓜七
- 水黄花
- 石莲
- 石蜈蚣
- 鳜鱼胆
- 刺瓜米草
- 南蛇藤果
- 亮叶茉莉
- 绿豆衣
- 甘蕉根
- 鸽粪
- 刺齿凤尾蕨
- 荔枝壳
- 葫芦巴
- 生漆
- 老枪谷子
- 花叶九节木
- 垂柳
- 荚蒾根
- 刺楸
- 维特他
- 苦白蜡
- 红花山牵牛
- 石斛
- 还阳参
- 狗脚迹
- 虎头兰
- 红色新月蕨
- 老虎俐根皮
- 刺栗子
- 罗裙带根
- 老牛揣
- 荜茇
- 实葫芦根
- 芦花
- 胡桃树皮
- 胡桃花
- 南板蓝根
- 蓖麻蚕
- 豹皮樟
- 老虎耳
- 红花菜
- 女儿茶
- 柠鸡儿果
- 刺糖
- 女菀
- 败毒草
- 芦竹根
- 芭茅
- 狗骨
- 南方六道木
- 鳖卵
- 芥蓝
- 粉藜
- 黄三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