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瓜果
《中华本草》:地瓜果
拼音注音
Dì Guā Guǒ
别名
地石榴、地郎果、地枇杷果、地瓜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隐花果(榕果),晒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tikoua Bur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尚未成熟的隐花果(榕果)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。全株有乳汁。茎圆柱形或略扁,棕褐色,分枝多,节略膨大,触地生细长不定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.6-8cm,宽l-4cm,先瑞钝尖,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,上面绿色,被短刺毛,粗糙,下面浅绿色,沿脉被短毛;具三出脉,侧脉3-4对。隐头花序,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,常理于土内,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1-2cm,成熟时淡红色;基生苞片3;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,花被片2-6,雄蕊1-3(-6)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。果为瘦果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的疏林、山坡、沟边或旷野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隐花果呈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0.4-l.2cm。表面黄绿或淡红色,皱缩,基部有短柄。剖开后可见肉质花托内壁着生许多小瘦果。气微,味微计、微涩。
性味
味甘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涩精止遗。主咽喉肿痛;遗精滑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;或用开水泡饮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。治咽喉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地瓜果
拼音注音
Dì Guā Guǒ
别名
地郎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地枇杷果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地瓜的果实。夏季采取尚未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甜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。治咽喉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用开水磨汁。
复方
①治梅毒:地瓜果一两,野枇杷一两,大麦冬五钱,小麦冬七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咽喉疼痛:地枇杷果(嫩的)晒干,每次三钱,泡开水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精草
- 地锦苋
- 鼺鼠
- 鲫鱼胆
- 古柯
- 高山龙胆
- 金叶柃
- 黄斑龙胆
- 沙枣胶
- 石榕
- 石花菜
- 岗柃
- 蛤仔
- 黄裙竹荪
- 还亮草
- 黑香柴
- 黄心果
- 疏叶香根芹
- 黄总花草
- 覆盆子
- 四块瓦
- 高粱乌米
- 黑点草
- 黄皮树皮
- 四楞通
- 荷叶金钱
- 四脚蛇
- 龟胶
- 角螺
- 黄皮
- 铁拳头
- 黄栌枝叶
- 黄桷浆
- 地不容
- 金匙叶草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黄杨
- 龟血
- 地筋
- 黄金菊根
- 地八角
- 黄花香薷
- 省沽油
- 鬼羽箭
- 高粱七
- 黄土
- 石蛇
- 生姜汁
- 四叶细辛
- 辐射石豆兰
- 黑心解
- 石寄生
- 石地钱
- 四照花
- 石见穿
- 豪猪肉
- 风箱树
- 飞天蜈蚣
- 钩吻
- 粉萆
- 翻白柴
- 鳜鱼
- 虎杖叶
- 黄桷树根疙瘩
- 蔊菜
- 珊瑚草花
- 黄杞
- 风毛菊
- 赶黄草
- 鬼盖
- 地草果
- 黄泥菜
- 蛤蟆草
- 豪猪千
- 蛤叶薯
- 鲎胆
- 黄山药
- 地菍根
- 黄开口
- 吊吊果
- 鹄油
- 地贵草
- 虾蟆肝
- 地核桃
- 虎图辣
- 鹤虱
- 黄缅桂
- 鲂鱼
- 水鬼蕉叶
- 铧头草
- 钩藤
- 黑蒿
- 黄毛榕
- 黄芪
- 蛤蚧
- 黄花地丁
- 蝮蛇胆
- 黄花木
- 黄皮血藤
- 香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