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炭母草根
《中华本草》:火炭母草根
拼音注音
Huǒ Tàn Mǔ Cǎo Gēn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灭炭母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chinense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长达1m。茎近直立或蜿蜒,无毛。叶互生,有柄,叶柄基部两侧常各有一耳垂形的小裂片,垂片通常早落;托叶鞘通常膜质,斜截形;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5-10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,全缘,两面均无毛,有时下面沿脉有毛,下面有褐色小点。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或圆锥花序;花序轴密生腺毛;苞片膜质,卵形,无毛;花白色或淡红色;花被5裂,裂片果时增大;雄蕊8,花柱3。瘦果卵形,有3棱,黑色,光亮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、水边、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火炭母草根中含L-肌醇(L-inositol), D-半乳糖醛酸(D-galacturonic acid),D-半乳糖(D-galactose),麦芽糖(maltose), L-鼠李糖(L-rhamnose)[1]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2],还含有多种氨基酸[3]。
性味
辛;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益脾肾;平降肝阳;清热解毒;活血消肿。主体虚乏力;耳鸣耳聋;头目眩晕;白带;乳痈;肺痈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气虚耳聋,妇人白带。2.《广州植物志》:跌打刀伤之要药。3.《重庆草药》:益气,行血,祛风,解热。治虚弱、风热、头昏、气虚耳鸣、血气痛、白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火炭母草根
拼音注音
Huǒ Tàn Mǔ Cǎo Gēn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根。夏、秋采挖。
性味
酸甘,平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甘酸,性温平。"
功能主治
治气虚头昏,耳鸣,耳聋,白带,跌打损伤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气虚耳聋,妇人白带。"
②《广州植物志》:"跌打刀伤之要药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益气,行血,祛风,解热。治虚弱、风热、头昏、气虚耳鸣、血气痛、白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品1~2两)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风热头昏,虚火上冲(高血压)或气血虚弱,头晕耳鸣:火炭母草根一斤.炖黑皮鸡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乳痈:鲜火炭母根一两。水煎调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③治跌打伤:鲜火炭母根二两。合猪肉炖熟,加酒再炖十多分钟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鹞鱼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海参内脏
- 火炮草果
- 壶卢子
- 海参
- 海木
- 西洋参
- 豨莶果
- 槐枝
- 海藻石
- 海蛇
- 旱田草
- 海鳗头
- 海鹞鱼肝
- 火炭母
- 海莲果
- 狐肠
- 海红
- 海蜇皮
- 海人草
- 火殃簕
- 锡
- 滑叶跌打
- 河乌
- 象皮
- 化香树
- 海蛤壳
- 灰毛婆婆纳
- 候风藤
- 湖北楤木
- 锈毛络石
- 西南槐树
- 猴骨
- 山荔枝果
- 海决明
- 海蟑螂
- 海门冬
- 海鲶
- 狐心
- 湖北地黄
- 桦褶孔
- 海南粗榧
- 海龙
- 海狸香
- 海马
- 海螺厣
- 火把花
- 海仙人掌
- 回回蒜
- 厚朴
- 狐肝
- 湖北麦冬
- 厚皮香
- 海菜
- 滑石粉
- 回阳生
- 华南鳞盖蕨
- 核桃叶
- 华中瘤足蕨
- 合树菌
- 槐花
- 厚壳树
- 海柏
- 海螺壳
- 猴樟
- 猴樟果
- 核子木
- 草龙
- 西南毛莨
- 臭樟
- 粗茎罗锅底
- 小丁香
- 小黄鼠狼
- 莕菜
- 羊角桃
- 绣球防风
- 旋花苗
- 羊骨
- 小地松
- 小齿锥花
- 川莓
- 小麦
- 秤钩风
- 新疆香堇
- 川白苞芹
- 序梗女贞
- 溪荪
- 新疆藜芦
- 芫花
- 狭果茶藨
- 香菊
- 仙顶梨
- 小球藻
- 牛扁
- 牛筋
- 细叶桉叶
- 胭木
- 圆叶锦葵
- 香胶木根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