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苦瓜根
拼音注音
Kǔ Guā Gēn
英文名
Root of Balsampear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mordica charanti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根部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瓜,一年生攀援草本,多分枝,有细柔毛,卷须不分枝。叶大,肾状圆形,长宽各约5-12cm,通常5-7深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基部收缩,边缘具波状齿,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;叶柄长3-6cm。花雌雄同株。雄花单生,有柄,长5-15cm,中部或基部有苞片,苞片肾状圆心形,宽5-15mm,全缘;萼钟形,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短尖,长4-6mm;花冠黄色,5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长1.5-2cm,先端钝圆或微凹;雄蕊3,贴生于萼筒喉部。雌花单生,有柄,长5-10cm,基部有苞片;子房纺锤形,具刺瘤,先端有喙,花柱细长,柱头3枚,胚珠多数。果实长椭圆形,卵形或两端均狭窄,长8-30cm,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,成熟时橘黄色,自顶端3瓣开裂。种子椭圆形,扁平,长10-15mm,两端均具角状齿,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,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湿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便血;疔疮肿毒;风火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退热解毒。治火牙痛;外洗疮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瓜根
拼音注音
Kǔ Guā Gēn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根,夏、秋采收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苦,无毒。"
②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痢疾,便血,疔疮肿毒,风火牙痛。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退热解毒。治火牙痛;外洗疮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(鲜用)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痢疾腹痛、滞下粘液:苦瓜根二两,冰糖二两。加水炖服。(《众集验方》)
②治大便带血:鲜苦瓜根四两。水煎服。
③治风火牙痛:苦瓜根捣烂敷下关穴。
④治疔疮:苦瓜根研末调蜂糖敷。(②方以下出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油桐子
- 聚头蓟
- 岩青菜
- 秃鹫
- 跌破勒
- 紫靛
- 角盘兰
- 珍珠绣球
- 禹州漏芦
- 玉叶金花
- 三裂叶犁头尖
- 油柑虫节
- 野木瓜果
- 雨韭
- 柚核
- 钓樟枝叶
- 竹衣
- 苦荞头
- 竹节香附
- 脱力草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岩青兰
- 王瓜子
- 伞杨
- 桐叶
- 三条筋
- 抓地龙
- 鹿蹄草
- 龙老根
- 三朵云
- 制何首乌
- 梓树
- 十两叶
- 痰火草
- 调羹树
- 柞蚕蛹
- 龙须藤
- 粟芽
- 龙须草
- 三色堇
- 索骨丹
- 龙船乌泡
- 枳实
- 鳞衣草
- 斩木橿子
- 龙头节肢蕨
- 柞木根
- 柞树皮
- 三叶崖爬藤
- 龙牙楤木
- 鳢鱼肠
- 石龙芮
- 黎罗根
- 跳皮树
- 抓地虎
- 桐叶千金藤
- 叶下花
- 蛇接骨
- 甲香
- 柞树叶
- 栉叶蒿
- 菊花参
- 十萼茄
- 棘胸蛙
- 龙常草
- 龙骨风
- 鸬鹚(鸬鹚)
- 田螺厣
- 建兰花
- 龙爪叶
- 鹿角胶
- 田高粱
- 铜钱细辛
- 淡味当药
- 龙州线蕨
- 总状土木香
- 卷茎蓼
- 桃茎白皮
- 铁箭岩陀
- 鹿角霜
- 调经草
- 羯布罗香
- 鹿寿草
- 糖芥
- 龙珠
- 大叶黄杨根
- 金冠鳞毛蕨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荚蒾
- 鹿尾
- 桃子
- 桃叶
- 鹿茸
- 桐皮
- 檀根
- 獭子树
- 鸬鹚骨
- 升麻草
- 坠桃草
- 接骨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