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叶
《*辞典》:桐叶
拼音注音
Tónɡ Yè
别名
白桐叶(《本草经集庄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。
化学成分
毛泡桐叶含熊果酸,并含糖甙及多酚类。
药理作用
熊果酸不仅在化学上与齐墩果酸相近,作用也相近,为皂甙元,可作乳化剂用于制药或食品工业,对人或动物并无毒性。对水、盐代谢无明显作用。曾有人报告,与山楂酸之合剂能扩张冠状血管,可治疗冠脉循环及心功能不足,但也有人认为对冠状血管并无特异作用,而是由于其不溶于水,因而静脉注射后在体内形成小颗粒,伤害了肺脏,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痈疽,疔疮,创伤出血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恶蚀疮着阴。"
②《纲目》:"消肿毒,生发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以醋蒸贴、捣敷或捣汁涂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痈疽发背大如盘,臭腐不可近:桐叶醋蒸贴上,退热止痛,渐渐生肉收口。(《医林正宗》)
②治无名肿毒:泡桐花或叶、醉鱼草各五钱。捣敷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③治白喉:霜打泡桐叶一两。水煎,红糖一两冲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④抬人须鬓秃落不生长:麻子仁三升,白桐叶一把。米泔煮五、六沸,去滓,洗之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条筋
- 抓地龙
- 鹿蹄草
- 龙老根
- 三朵云
- 制何首乌
- 梓树
- 十两叶
- 痰火草
- 调羹树
- 柞蚕蛹
- 龙须藤
- 粟芽
- 龙须草
- 三色堇
- 索骨丹
- 龙船乌泡
- 枳实
- 鳞衣草
- 斩木橿子
- 龙头节肢蕨
- 柞木根
- 柞树皮
- 三叶崖爬藤
- 龙牙楤木
- 鳢鱼肠
- 石龙芮
- 黎罗根
- 跳皮树
- 抓地虎
- 桐叶千金藤
- 叶下花
- 蛇接骨
- 甲香
- 柞树叶
- 栉叶蒿
- 菊花参
- 十萼茄
- 棘胸蛙
- 龙常草
- 龙骨风
- 鸬鹚(鸬鹚)
- 田螺厣
- 建兰花
- 龙爪叶
- 鹿角胶
- 田高粱
- 铜钱细辛
- 淡味当药
- 龙州线蕨
- 总状土木香
- 卷茎蓼
- 桃茎白皮
- 铁箭岩陀
- 鹿角霜
- 调经草
- 羯布罗香
- 鹿寿草
- 糖芥
- 龙珠
- 大叶黄杨根
- 金冠鳞毛蕨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荚蒾
- 鹿尾
- 桃子
- 桃叶
- 鹿茸
- 桐皮
- 檀根
- 獭子树
- 鸬鹚骨
- 升麻草
- 坠桃草
- 接骨草
- 野漆树根
- 蜈蚣旗根
- 中华赛爵床
- 三叶委陵菜根
- 铁罗汉
- 欧李
- 纵条肌海葵
- 山梅花
- 水草乌
- 山橘叶
- 水竹叶
- 水火麻
- 宿根亚麻
- 水牛皮
- 水苎麻
- 山玉兰
- 水白蜡
- 山胡椒根
- 水罗伞
- 山甘草
- 山胡椒
- 水流豆
- 山棯子
- 水毛射
- 山矾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