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翘根
《中华本草》:连翘根
拼音注音
Lián Qiáo Gēn
别名
连轺
出处
出自《本经逢原》。1.《汤液本草》:连轺,《本经》不见所注,但仲景古方所注云,即连翘之根也。2.《神农本草经》载有翘根,《唐本草》列入有名未用,李时珍《纲目》则认为翘根就是连翘之根,合并于连翘条下。然《本草》记载不详,未便断为一物,待考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orsythia suspensa (Thunb.)Vahl[Sy-ringa suspensa Thunb.」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挖取根部,洗净,切段或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。小枝土黄色或灰褐色,略呈四棱形,疏生皮孔,节间中空,节部具实心髓。叶通常为单叶,或3裂至3出复叶;叶柄长0.8-1.5cm,无毛;叶片卵形、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,长2-10cm,宽1.5-5cm,先端锐尖,基部圆形至楔形,叶缘除基部外具锐锯齿或粗锯齿。花通常单生或2至数朵着生于叶腋,先于叶开放;花梗长5-6mm;花萼绿色,裂片4,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边缘具睫毛;花冠黄色,裂片4,倒卵状椭圆形,长1.2-2cm,宽6-10mm;雄蕊2,着生在花冠管基部;花柱细长,柱头2裂。蒴果卵球形,2室,长1.2-2.5cm,宽0.6-1.2cm,先端喙状渐尖,表面疏生瘤点;果梗长0.7-1.5cm。花期3-4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丛、疏林及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现有栽培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;解毒;退黄。主黄疽;发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纲目》:治伤寒瘀热欲发黄。《本经逢原》:连翘根寒降,专下热气,治湿热发黄。仲景治瘀热在里发黄,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。如无根以实代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连翘根
拼音注音
Lián Qiáo Gēn
别名
连轺(《伤寒论》)
出处
《本经逢原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根。
性味
《汤液本草》:"气寒,味苦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伤寒瘀热欲发黄。"
复方
治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:麻黄(去节)二两,连轺(连翘根是)二两,杏仁(去皮、尖)四十个,赤小豆一升,大枣(擘)十二枚,生梓白皮(切)一升,生姜(切)二两,甘草(炙)二两。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再沸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温三服,半日服尽。(《伤寒论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连翘
- 莲衣
- 田麻
- 小构树叶
- 秃疮花
- 裂蹄
- 掌叶蓼
- 三方草
- 龙眼核
- 狸尾草
- 牛目椒
- 鸟巢菌
- 小冬青
- 裂叶堇菜
- 隆萼当归根
- 驴蹄草
- 柞木叶
- 三角泡
- 龙角
- 漏斗菜
- 甜瓜花
- 相思子根
- 甜根子草
- 莲蓬草
- 辽东鳞毛蕨
- 牛王肺筋草
- 驴打滚草
- 轮叶八宝
- 啄木鸟
- 姊妹树
- 竻苋菜
- 绿包藤
- 瘤孢地菇
- 路旁菊
- 簕欓
- 落马衣
- 流苏子根
- 糯稻根须
- 小花鸢尾根
- 中华胡枝子
- 龙胆地丁
- 龙眼
- 苔垢菜
- 梨枝
- 田唇乌蝇翼
- 辣椒茎
- 展花乌头
- 小白蒿
- 逆阿落
- 落地生根
- 小百部
- 鲢鱼
- 香草仔
- 小豆柴
- 牛耳枫
- 小萹蓄
- 莲子
- 雷公连
- 三张叶
- 香槁树
- 三尖杉根
- 路边草
- 驴毛
- 小金樱子
- 苏铁
- 石韦
- 量天尺花
- 雪山芪
- 三花枪刀药根
- 小蕨萁
- 枣叶
- 零余子
- 短茎独活
- 鹅血
- 天王七果实
- 天韭
- 大蓑衣藤根
- 交连假瘤蕨
- 阿尔泰瑞香
- 戎盐
- 端哼
- 脓见愁
- 牛肺
- 龙角草
- 中华里白
- 硫黄菌
- 梁王茶
- 小被单草
- 硫化铅
- 痢止蒿
- 小狼毒
- 椋子木
- 落叶梅
- 蕗蕨
- 小花五味子藤
- 类梧桐
- 鲤鱼脑
- 石油菜
- 白梅花
- 滇南冠唇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