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眼
《*辞典》:龙眼
拼音注音
Lónɡ Yǎn
别名
桂圆
来源
见"龙眼肉"。
性味
甘、平温、无毒。
归经
入心、脾、胃。
功能主治
补心脾,益气血,健脾胃,养肌肉。思虑伤脾,头昏,失眠,心悸怔忡,虚赢,病后或产后体虚,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。
注意
患有外感实邪,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。
复方
①龙眼肉,每日嚼食30克,治心悸怔忡。
②龙眼肉,蒸熟每日食之,食至500多克后,即可治愈心悸怔忡、失眠、心脾血虚症者及大便下血数日不愈者。
③龙眼肉10克,莲子15克,糯米60克,煮粥每日早晚食,治贫血体弱,心悸失眠,精神不振。
④龙眼肉10克,花生米(连红衣)12克,水煎服,亦治贫血体弱。
⑤龙眼肉、炒酸枣仁各10克,芡实12克,煮汤睡前饮,治失眠、心悸。
⑥龙眼肉干七个,连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,研细末,分四次服,一日两次,用锻赭石15克煎水送服,治呃逆。
⑦龙眼龙30克配白糖3克,若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,碗口加盖,每天在饭锅上蒸,蒸至百次,便成玉灵膏(亦称代参膏)。凡年老体衰赢弱病者,每次用开水送服一匙,大补气血,力胜参芪,产妇临产前服之尤佳。
⑧龙眼肉15-30克,大红枣15克,水适量,同蒸熟食用。治妇女崩漏,贫血,血小板减少。
⑨龙眼干、大枣、生姜各适量,水煎服,治产后浮肿。
⑩龙眼肉、鸡蛋,蒸熟食用,治月经不调,产后虚弱。
⑾龙眼干14枚,生姜3片,水煎服,治脾虚泄泻。
⑿归元仙酒:龙眼肉、当归适量,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后,每日少量饮之,有养血益颜之功效。
⒀龙眼肉15克,莲子、芡实各20克,同煮汤食用,可治贫血,心悸怔忡,自汗盗汗,神经衰弱等症。
⒁蜜饯姜枣龙眼:龙眼肉、大枣各250克,同煮至七成熟,加入鲜姜汁两汤匙和蜂蜜250克,调匀煮沸,冷却后装瓶。每次服用龙眼、大枣各6-8粒,每日三次。有补脾胃,益心血作用。适用于脾虚,血亏,食欲不振,心悸怔忡,面色萎黄,浮肿等症。
⒂糖渍鲜龙眼:鲜龙眼500克(去皮核),加白糖50克,反复蒸、晒数次,至使色泽变黑,最后拌入白糖少许装瓶,每次食龙眼肉4-5粒,每日两次。本品有"力胜人参、黄芪"之说。可养心血,补气力,安心神。适用于老人、病后、产前产后体虚,瘦弱,失眠,心悸,健忘等症。
⒃桂元醴:龙眼肉200克,浸泡于60度白酒(500亳升)内,半个月后即可饮用。有补心脾,助精神作用。适用于失眠,健忘,惊悸,虚劳衰弱等症。
[b]附:龙眼核 [/b]
①龙眼核三颗,烧炭存性研末,冲热酒服,治胃寒痛。
②龙眼核炒干研末,每次15克,开水冲服,治急性胃肠炎。
③龙眼核(去黑皮)研末,每日空腹时开水送服6克,治便血。
④龙眼核500克,洗净,放瓦上焙干研末,每次10克,用黄酒送服,治疝气疼痛。
备注
龙眼肉有补心脾、益气血作用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中药,但鲜龙眼肉多食却易生湿热及引起口干,入药治病多用干龙眼,又名桂圆肉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苔垢菜
- 梨枝
- 田唇乌蝇翼
- 辣椒茎
- 展花乌头
- 小白蒿
- 逆阿落
- 落地生根
- 小百部
- 鲢鱼
- 香草仔
- 小豆柴
- 牛耳枫
- 小萹蓄
- 莲子
- 雷公连
- 三张叶
- 香槁树
- 三尖杉根
- 路边草
- 驴毛
- 小金樱子
- 苏铁
- 石韦
- 量天尺花
- 雪山芪
- 三花枪刀药根
- 小蕨萁
- 枣叶
- 零余子
- 短茎独活
- 鹅血
- 天王七果实
- 天韭
- 大蓑衣藤根
- 交连假瘤蕨
- 阿尔泰瑞香
- 戎盐
- 端哼
- 脓见愁
- 牛肺
- 龙角草
- 中华里白
- 硫黄菌
- 梁王茶
- 小被单草
- 硫化铅
- 痢止蒿
- 小狼毒
- 椋子木
- 落叶梅
- 蕗蕨
- 小花五味子藤
- 类梧桐
- 鲤鱼脑
- 石油菜
- 白梅花
- 滇南冠唇花
- 沙叶铁线莲
- 独脚乌桕叶
- 树地瓜
- 楤叶悬钩子
- 榜嘎
- 杜鹃花根
- 松笔头
- 沙塘木
- 水马桑枝叶
- 波斯菊
- 白石榴根
- 树头发
- 斑鸠占叶
- 黄颡鱼涎
- 师实
- 滇绣球
- 白乳菇
- 白线蛇
- 山豆花
- 滇南鸟足兰
- 水蓼根
- 水飞蓟
- 黄脚鸡
- 贵州花椒
- 山一笼鸡
- 杜仲藤叶
- 斑鸠木
- 石上莲
- 白石花
- 睡菜根
- 黄莲花
- 椴树根
- 独叶岩珠
- 标杆花
- 松下兰
- 省藤
- 杜仲藤
- 水金凤茎叶
- 水虾子草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白猪栗
- 水虱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