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胆
《中华本草》:鹿胆
拼音注音
Lù Dǎn
英文名
Deer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ervus nippon Temminck2.Cervus.elaphu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杀鹿后,收取肝管一概而论端膨大部分,阴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1.梅花鹿,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。2.马鹿,体形较大,体长2m,体重超过200kg。肩高约1m,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。鼻端裸露,耳大呈圆锥形。颈长约占体长1/3,颈下被毛较长。四肢长,两侧蹄较长,能触及地面。尾短,雄性有角,眉叉向前伸,几与主干成直角,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,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,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。冬毛灰褐色。嘴、下颌深棕色,颊棕色,额部棕黑色。耳外黄褐、耳内白色。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,有一黑棕色的背线。四肢外侧棕色,内侧较浅。臀部有黄赭色斑。夏毛较短,没有绒毛,呈赤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胆酸(cholic acid),脱氧胆酸(deoxycholic acid)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痈疽疮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涂敷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消散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鹿胆
拼音注音
Lù Dǎ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消散肿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延羽卵果蕨
- 有瓜石斛
- 鼠舌草
- 竹节菜
- 一把蔑
- 青灰叶下珠
- 玉蜀黍苞片
- 野酒花
- 野樱花
- 淫羊藿
- 龙脑膏香
- 鹿胎
- 菟丝子
- 尖头蚱蜢
- 獭胆
- 螳螂跌打
- 鹿耳翎根
- 太白花
- 鸭脚板草
- 鸬鹚翅羽
- 章鱼
- 天蓝苜蓿
- 天南星
- 楤木根
- 松叶
- 松毛火绒草
- 松油
- 家麻树
- 鸭脚黄连
- 鱼鳔
- 苦地胆
- 水冬瓜根
- 山猫儿
- 水泽兰
- 锥栗果壳
- 栘依果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尖尾风
- 大叶狼豆柴叶
- 野花椒
- 江篱
- 五倍子苗
- 月见草油
- 万寿菊叶
- 玉簪花
- 剪刀草
- 苦葛根
- 瓢瓜
- 翁波
- 鲥鱼
- 水芋
- 括金板
- 井边茜
- 梧桐花
- 宽尾石韦
- 青葙花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牙痈草
- 蒲葵子
- 大理菊
- 柿根
- 竹林标
- 九节菖蒲
- 豆根木蓝
- 青头雀
- 楹树
- 水底龙
- 山牛蒡
- 山紫菀
- 山牡丹
- 山牛毛毡
- 水白蜡树皮
- 山橿根
- 山皮条
- 水冬瓜花
- 柿霜
- 桑耳
- 葫芦藓
- 水芙蓉
- 杉木油
- 桑芽
- 山白菊
- 山芙蓉
- 树甘草
- 水田碎米荠
- 水杨梅
- 水杨根
- 桑白皮
- 山枇杷
- 雉
- 梭子蟹
- 酸石榴
- 水牛尾
- 水苦荬果实
- 桫拉木
- 水枇杷叶
- 山柳菊
- 尖子木
- 松蒿
- 鱼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