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桐根
《中华本草》:泡桐根
拼音注音
Pào Tónɡ G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泡酮工毛泡酮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ulownia fortunei (Seem.) Hemsl.P.tomentosa (Thunb.)Steud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泡桐,乔木,高达30m。树皮灰褐色,幼枝、叶、叶柄、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。叶柄长达12cm;叶片长卵状心脏形,长可达20cm,先端长渐尖或锐尖头,基部心形,全缘。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,长约25cm;小聚伞花序有花3-8朵,头年秋天生花蕾,先叶开放;总花梗与花梗近等长;花萼倒圆锥形,长2-2.5cm,5裂达1-3,裂片卵形,果期变为狭三角形;花冠管状漏斗形,白色,内有紫斑,长达10cm,筒直而向上逐渐扩大,上唇较狭,2裂,反卷,下唇3裂,先端均有齿痕状齿或凹头;雄蕊4,二强,隐藏于花冠筒内;子房2室,花柱细长,内弯。蒴果木质,长圆形,长6-10cm,室背2裂。种子多数,扁而有翅。花期2-3月,果期8-9月。2.毛泡桐 其形态主要特征为:叶全缘或3-5浅裂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,内面白色,有紫色条纹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长短不等,直径约2cm,表面灰褐色色至棕褐色,粗糙,有明显的皱纹与纵沟,具横裂纹及突起的侧根裂痕。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不整齐,皮部棕色或淡棕色,木部宽广,黄白色,显纤维性,有多数孔洞(导管)及放射状纹理。气微、味微苦。
性味
呸微苦;微寒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;解毒活血。主风湿势痹;筋骨疼痛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鹧鸪
- 鹰爪花根
- 顺江木
- 青香藤
- 铅丹
- 蛇王藤
- 银鱼
- 大绿藤
- 万丈深
- 阳雀花根
- 眼睛草
- 大种鹅儿肠
- 青藤
- 倒罐子根
- 柚皮
- 针砂
- 泡桐花
- 烟管蓟
- 片鸡尾草
- 酸枣仁
- 羊奶子
- 羊外肾
- 苹果
- 五叶泡
- 苦刺
- 烟锅草
- 栘依
- 云南五叶参
- 银牙莲
- 扛板归
- 瓦楞子
- 盐蛇
- 延胡索
- 菩提树皮
- 八仙过海
- 大叶千斤拔根
- 野绿麻根
- 八月札
- 蓬莱葛
- 安龙香科科
- 野香茅
- 青蒜
- 银鲛
- 蓬蘽
- 五凤朝阳草
- 螃蟹甲
- 五色草
- 乌尼参
- 卡密
- 蟛蜞
- 乌药叶
- 砒霜
- 野灯草
- 云杉球果
- 万年青
- 无尾果
- 破头风
- 野茉莉
- 玉米
- 萍蓬草
- 青酒缸根
- 葡萄根
- 破布叶
- 无莿根
- 野花生
- 飘拂草
- 乌药
- 捆仙丝
- 破骨风
- 洋芋
- 乌龟
- 乌骨麻
- 乌蔹莓五加
- 菩提香
- 玉米黑粉
- 野猪胆
- 玉芙蓉
- 乌骨藤
- 可爱花
- 摇钱树
- 蒲圻贝母
- 炮掌果
- 野核桃油
- 瓶蕨
- 蒲桃根皮
- 通骨消
- 大夜关门
- 铁扇子
- 苦夭
- 多花胡枝子
- 丁公藤
- 阔叶垂头菊
- 鲦鱼
- 苦苣苔
- 青脚莲
- 假茶辣
- 大狗尾草
- 艾叶
- 佛手露
- 多花沿阶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