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叶委陵菜
《*辞典》:三叶委陵菜
拼音注音
Sān Yè Wěi Línɡ Cài
别名
三爪金、地蜘蛛(《贵州草药》),三片风、软梗蛇扭、三张叶、地风子、白里金梅、烂苦春、独立金蛋、三叶蛇子草、三叶蛇莓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铁秤砣、地蜂子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三叶委陵菜的全草。夏季采收开花的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30厘米。主根短而粗,状如蜂子,须根多数。茎细长柔软,有时呈匍甸状;有柔毛。3出复叶;基生叶的小叶椭圆形、矩圆形或斜卵形,长1.5~5厘米,宽1~2厘米,基部楔形,边缘有钝锯齿,近基部全缘,下面沿叶脉处有较密的柔毛;叶柄细长,有柔毛;茎生叶小叶片较小,叶柄短或无;托叶卵形,被毛。总状聚伞花序,顶生;总花梗和花梗有柔毛;花梗上有小苞片;花小,少数,直径10~15毫米,黄色;副萼5,线状披针形,萼5,卵状披针形,外面均被毛;花瓣5,倒卵形,顶端微凹;雄蕊多数,雌蕊多数,花柱侧生;花托稍有毛。瘦果小,黄色,卵形,无毛,有小皱纹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或路边草丛中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苦,微寒。
①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微寒,味苦。"
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性微温,味涩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散瘀止血。治骨结核,口腔炎,瘰疬,跌打损伤,外伤出血。
①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敛疮止血。"
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散瘀血,消瘰疬。治跌打损伤。"
③《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》:"清热解毒,消肿,镇痉。治痈肿疔疮,痔疮,蛇虫咬伤,小儿惊厥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、煎水洗或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骨结核:三叶委陵菜适量,加食盐少许,捣烂敷患处,每日换药一次。
②治口腔炎:三叶委陵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外伤出血:三叶委陵菜捣烂外敷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④治蛇头疗:三叶委陵菜加食盐捣烂,敷患处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⑤治痔疮:三叶委陵菜洗净,捣烂,冲入沸水浸泡,趁热坐熏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蓑草
- 苣荬菜
- 鸡爪枝皮
- 苏合香
- 浆果苋
- 尖萼厚皮香
- 鸡骨柴
- 江南地不容
- 三叶豆
- 驹胞衣
- 荠菜
- 建砂仁
- 尖耳贯众
- 穗花杉根
- 砂生槐
- 蕨根
- 牛毛七
- 野马追
- 象胆
- 鸭舌头
- 丝绵
- 丝瓜络
- 马蔺花
- 自来血
- 马蛋果
- 大叶桉叶
- 青蒜
- 大苞芹
- 咳嗽草
- 鱼胆草
- 小毒芋
- 假大薯
- 野饭豆
- 紫雪花
- 裸柱菊
- 柠檬
- 走马芹
- 茅香
- 假苦瓜
- 土茯苓
- 金丝猴
- 阴香
- 白鱼尾
- 越橘果
- 马蔺根
- 麻雀脑
- 马钱子
- 麻柳果
- 大荃麻
- 金鱼草
- 蝮蛇脂
- 马鞍藤
- 醉马草
- 无名子
- 金橘根
- 马银花
- 醉鱼草
- 葫芦藓
- 麻雀肉
- 延胡索
- 马鹊树
- 八月炸
- 大散血
- 麦穗七
- 早禾树
- 火麻仁
- 大绿藤
- 鸭跖草
- 马绊草
- 自扣草
- 大羽藓
- 一匹绸
- 瓦楞子
- 树火麻
- 青藤
- 大皮消
- 佛手露
- 丝瓜花
- 泡花子
- 麦麸草
- 鹧鸪血
- 楤木叶
- 大尾摇
- 女娄菜
- 菩提树皮
- 野绿麻根
- 铁力木
- 蜘蛛七
- 烟管蓟
- 苦丁茶
- 羊奶子
- 五托莲
- 大横纹
- 银牙莲
- 野灯草
- 蜈蚣兰
- 蓬莱葛
- 稻谷芒
- 野扁豆
- 酸枣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