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花子
《中华本草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矾科植物黄牛奶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mplocos laurina(Retz.) Wall.Myrtus laurina Retz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。小枝无毛,芽被褐色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4cm,宽2-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细小的锯齿;中脉在叶面凹下,侧脉很细,每边5-7条。穗状花序长3-6cm,基部通常分枝,花序轴通常被柔毛,在结果时毛渐脱落;苞片和小苞片外面均被柔毛,边缘有腺点,苞片阔卵形,长约2mm,小苞片长约1mm;花萼长约2mm,无毛,裂片半圆形,短于萼筒;花冠白色,长约4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约30,花丝长3-5mm,基部稍合生;花枝粗壮,子房3室,花盘环状,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4-6mm,先端宿萼裂片直立。花期8-12月,果期翌年3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村边石山上、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;解表。主感冒身热;头昏口燥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山矾科植物黄牛奶树的树皮。
原形态
黄牛奶树,又名:水冬瓜、花香木。
常绿乔木或灌木,形态常多变化。芽及幼枝均被灰褐色短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或纸质;披针形。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20厘米,宽约6厘米,顶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平滑、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中肋凸出,上疏生白毛;叶柄长约1.5厘米。穗状花序,腋生,无毛或有短细毛,长为叶柄的2~6倍;苞片和小苞片边缘有腺点,小苞有粗毛;花萼长约2毫米,无毛,5裂,裂片覆瓦状排列;花冠白色,裂片长约4毫米;雄蕊多数;较花冠为长,花丝基部合生成不显着的五体雄蕊;子房下位,顶端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4~6毫米,顶端缢缩,宿存萼裂片直立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浙江、四川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散寒清热。治伤风头昏、热邪口燥及感冒身热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别名
苦山矾、花香木
来源
山矾科黄牛奶树Symplocos laurina (Retz.)Wall.,以树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华东、华南至西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散寒清热。主治伤风头昏,热邪口燥及感冒身热等症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托莲
- 鸡爪槭
- 野扁豆
- 苦丁茶
- 由跋
- 蛾药
- 青风藤
- 榆花
- 止咳草
- 峨眉紫金牛
- 蜈蚣藻
- 越橘果
- 青叶胆
- 蜈蚣兰
- 苦丁
- 硬水黄连
- 野罂粟壳
- 粘山药
- 乌榄
- 豆腐渣果
- 鱼虱子
- 丁癸草根
- 金丝猴
- 胶质鼠尾草
- 鸡嗉子根
- 一皮草
- 泡桐根
- 鹧鸪
- 鹰爪花根
- 顺江木
- 青香藤
- 铅丹
- 蛇王藤
- 银鱼
- 大绿藤
- 万丈深
- 阳雀花根
- 眼睛草
- 大种鹅儿肠
- 青藤
- 倒罐子根
- 柚皮
- 针砂
- 泡桐花
- 烟管蓟
- 片鸡尾草
- 酸枣仁
- 羊奶子
- 羊外肾
- 苹果
- 五叶泡
- 苦刺
- 烟锅草
- 栘依
- 云南五叶参
- 银牙莲
- 扛板归
- 瓦楞子
- 盐蛇
- 延胡索
- 菩提树皮
- 八仙过海
- 大叶千斤拔根
- 野绿麻根
- 八月札
- 蓬莱葛
- 安龙香科科
- 野香茅
- 青蒜
- 银鲛
- 蓬蘽
- 五凤朝阳草
- 螃蟹甲
- 五色草
- 乌尼参
- 卡密
- 蟛蜞
- 乌药叶
- 砒霜
- 野灯草
- 云杉球果
- 万年青
- 无尾果
- 破头风
- 野茉莉
- 玉米
- 萍蓬草
- 青酒缸根
- 葡萄根
- 破布叶
- 无莿根
- 野花生
- 飘拂草
- 乌药
- 捆仙丝
- 破骨风
- 洋芋
- 乌龟
- 乌骨麻
- 乌蔹莓五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