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麻根
《中华本草》:山麻根
拼音注音
Shān Má Gēn
别名
龟叶麻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悬铃木叶苎麻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ehmeria tricuspis (Hance)Makino[B.platyphylla D.Donvar.tricuspis Maxim.;B.pla-tanifolia Franch.et Sav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根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茎直立,数茎丛生,不分枝,有4钝棱,通常带红色,上部疏生短伏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8cm;叶片草质,卵形或宽卵形,长3.5-13cm,宽3-12cm,先端有3或5骤尖或3浅裂,有时在上部叶长渐尖,基部宽楔形,边缘生粗牙齿,上面疏生短毛,下面近无毛;基生脉3条。雌雄同株或异株;花序穗状,腋生,细长;雄花序在同株时生在较下部的叶腋,雄花被片4-5,淡黄白色,雄蕊4-5;雌花序在同株时生上部中叶腋,雌花小,花被管状,淡红色,花柱线形,长达2mm,宿存。瘦果倒卵形,长约lmm,上部有细柔毛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沟边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略弯曲,直径1-2cm。表面暗赤色,有较多的点状突起及须根痕,质硬,断面棕白色,有较细密的放射状纹理。水浸略有粘性。气微,味微辛、微苦、涩。
化学成分
悬铃木叶苎麻根中含大黄素(emo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yl-β-D-glucoside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19α-羟基熊果酸(19α-hydroxyursolic acid);还含有花生酸(arachidicacid)及山萮酸(behenic acid)等具16~22个碳原子的长链饱和脂肪酸,一种羟基脂肪酸酯和两种不饱和脂肪醇。
性味
微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;解毒消肿。主跌打损伤;胎漏下血;痔疮肿痛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鲜品,捣敷;或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千金坠
- 山白果根
- 茅栗
- 面筋
- 万年蒿
- 皮哨子
- 山麦冬
- 乌柳
- 山石榴
- 山香果
- 乌鱼刺
- 山核桃皮
- 麦冬
- 茅苍术
- 山鸡
- 散尾葵
- 蔓乌头
- 山椒根
- 麻皮
- 桑椹
- 山莨菪
- 膜缘木香
- 馒头蟹
- 全叶青兰
- 白垩
- 白杨叶
- 淡豆豉
- 白肚
- 全叶山芹
- 大肺筋草
- 蚺蛇胆
- 瑞香根
- 杜鹃
- 浙皖粗筒苣苔
- 灯台树果
- 结香
- 家白蚁
- 江南桤木
- 铁牛皮
- 东北堇菜
- 白杨树皮
- 井底泥
- 白叶刺根
- 蛇菰
- 鼠妇
- 荠菜子
- 大杜鹃
- 七叶一把伞
- 尖药花
- 大马哈鱼籽
- 金兰
- 白松塔
- 白竻薳
- 白杨树根皮
- 大树皮
- 大萼鹿角藤
- 望江南子
- 银背藤
- 大过路黄
- 云南小阴地蕨
- 白粉蝶
- 白云瓜梗
- 白叶花柴
- 蚺蛇膏
- 走边疆
- 七里香
- 千层楼
- 灯台菜
- 千只眼
- 大青
- 野木鱼
- 爬山猴
- 丁萝卜
- 大伸筋
- 白花鹅掌柴
- 继木[檵木]
- 鸡屎白
- 哉果
- 甜瓜根
- 野花椒皮
- 油柑根
- 十大功劳
- 堇宝莲叶
- 皂荚子
- 油柑叶
- 柚花
- 一朵云叶
- 蜀葵子
- 矮杨梅果
- 十三年花
- 大串连果
- 十大功劳根
- 藤三七
- 鼬瓣花根
- 龙血树
- 苦菜花子
- 中国繁缕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矮茎冷水花
- 三钻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