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姊妹
《*辞典》:十姊妹
拼音注音
Shí Zǐ Mèi
别名
七姊妹(《群芳谱》),姊妹花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十姊妹的根及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。茎细长,攀援,刺常生于托叶下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5~7,椭圆形至卵圆形,先端渐尖,边缘有锯齿,有微细柔毛;托叶梳状分裂。花数朵排成扁伞房花序;萼片卵形,外面有腺体;花冠深红色,重瓣;雄蕊多数;雌蕊多数,花柱无毛,结合成柱状,伸出,常与雄蕊等长。果实球形。花期5~7月。
生境分布
各地有栽培。
性味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苦平,微涩。"
功能主治
治黄疸,痞块。
复方
治黄疸,癖块:鲜十姊妹根五至八钱,猪赤肉二两同炒后,加红酒三至四两,共煮一小时,同午饭或晚饭服,日服一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十姊妹
拼音注音
Shí Zǐ Mèi
英文名
Root of seven-sisters Japanese Ros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七姊妹的根及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multiflora Thunb.var.carnea Thory[P.multiflora Thunb.var.platyphylla Thory]采收和储藏:根,全年可采,洗净,切片晒干;叶,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七姊妹 落叶小灌木,高约2m。茎、枝多尖刺。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通常9枚,椭圆形,先端钝或尖,基部钝圆形,边缘具齿,两面无毛;托叶极明显。花多数簇生,为圆锥形伞房花序;花粉色,芳香;花梗上有少数腺毛;萼片5,花瓣5,重瓣;雄蕊多数;花柱无毛。瘦果,生在环状或壶状花托里面。花期5-6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多为栽培供观赏。
化学成分
根皮含鞣质(23%),花含紫云英甙(astragalin)及挥发油等。
性味
苦平;微涩
归经
肝;胆经
功能主治
清热化湿,疏肝利胆。主黄疸;痞积;妇女白带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5-30g
复方
治黄疸,癖块:鲜十姊妹根五至八钱,猪赤肉二两同炒后,加红酒三至四两,共煮一小时,同午饭或晚饭服,日服一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上山虎
- 山花生
- 水毛花
- 山桐子
- 水朝阳花
- 山油柑果实
- 山漆树
- 山樱桃
- 山稗子根
- 山扁豆
- 水芦荻根
- 山楂根
- 马蔺根
- 水朝阳
- 山楂叶
- 水狗子
- 水茄冬
- 水折耳
- 水塔花叶
- 山柑算盘子
- 柠檬
- 山杨柳
- 山牵牛
- 水慈姑
- 山竹子
- 山矾叶
- 山玉桂
- 水翁皮
- 水前草
- 山白果
- 水芹
- 水胡满
- 山油麻
- 水狼萁
- 水苋菜
- 水田七
- 山杜仲
- 水梨藤
- 山橘
- 山砂姜
- 水木草
- 水案板
- 马钱子
- 山梗菜
- 水栀叶
- 水百合
- 水接骨丹
- 水禾麻
- 山楂核
- 水晶鱼
- 马绊草
- 山桃树皮
- 山枝仁
- 山胡萝卜
- 马鞍藤
- 三翅铁角蕨
- 胜红蓟
- 山楂木
- 山枇杷叶
- 水稻清
- 山木通根
- 山核桃
- 山枇杷根
- 山矾
- 神黄豆
- 水甘草
- 水苏
- 水苦荬
- 雉
- 山稔根
- 鸡肠
- 寄生黄
- 小毒芋
- 舒筋草
- 山白龙
- 蛇果黄堇
- 蜀葵
- 大果巴戟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炮仗花
- 铺地黍根
- 五指山参叶
- 乌梢蛇
- 蒲桃
- 乌榄树皮
- 乌蛇
- 乌骨鸡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菩提树花
- 万年青花
- 尾花细辛
- 飘带草
- 五色梅花
- 盘龙七
- 五指茄
- 苹果皮
- 弯管花
- 五裂槭
- 吴茱萸叶
- 乌头附子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