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经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通经草
拼音注音
Tōnɡ Jīnɡ Cǎo
别名
金丝草、止惊草、金线铜皮、铁骨草、分经草、小孩拳、伸筋草、金钱铜皮、紫背金牛草、石崖茶、铜丝草、猪棕草、还阳草、还阳参、金牛草、卷叶凤尾草、铁丝蕨、岩飞草、明琥珀草、白背连、铁刷子、铁杆草、花叶猪棕草、花郎鸡
英文名
Silvery Aleuritopteris
出处
出自《山西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euritopteris argentea(Gmel.)Fee[Pteris argentea Gmel.;Cheilanthes arentea Kuntze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去净泥土,捆成小把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-40cm。根状茎直立,密被红棕色边的亮黑色披针形鳞片。叶丛生;叶柄长7-20cm,有光泽,褐栗色,除基部被鳞片外无毛;叶片五角掌状,长7-10cm,宽5-8cm,2-3次羽状分裂,最下羽片最大,斜三角形,再次羽状深裂,裂片线状长椭圆形;营养叶有微锯齿,叶下面被黄粉,少有无粉的,叶质稍厚,中轴褐栗色。孢子囊群多分布于叶片之边缘,褐色,狭而连续,囊群盖内缘呈疏圆齿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3200m的干旱地区、石灰岩石缝中或土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各地,尤以华北及西北较多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根茎短小,密被红棕色鳞片。叶数枚簇生;叶柄细长,长10-20cm,栗棕色,有光泽;叶片卷缩,展开后呈近五角形,长宽均5-10cm,掌状羽裂,细裂片宽窄不一,叶上表面绿色,下表面被银白色或淡黄色粉粒。孢子囊群集生于叶缘,成条形。质脆,易折断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地上部分粉末特征:棕色。①上下表皮垂周壁均波状弯曲,下表皮有气孔。②叶柄纤维成束,直径16-23μm。③孢子极面观为钝三角形,具三裂缝,较长,周壁表面具细颗粒纹饰。
化学成分
叶中含粉背蕨酸(alepterolic acid),蔗糖(sucrose)和黄酮类化合物。
性味
辛;甘;平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;活血通经;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咳嗽;月经不调;经闭腹痛;赤白带下;肺痨咳血;大便泄泻;小便涩痛;肺痈;乳痈;风湿关节痛;跌打损伤;肋间神经痛;暴发火眼;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水煎熏洗;或捣敷。
注意
孕妇禁服。
复方
治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: 分经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山西中药志》:活血通缉。2.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治小儿惊挛抽搐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止咳,治妇女病。4.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活血调经,祛湿,散寒,止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通经草
拼音注音
Tōnɡ Jīnɡ Cǎo
别名
金丝草(《山西中药志》),止惊草、金线铜皮、铁骨草(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),分经草、小孩拳、伸筋草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山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中国蕨科植物银粉背蕨的全株。秋季收取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根状茎直立,密被红棕色边的亮黑色披针形鳞片,叶丛生;叶柄长7~20厘米,有光泽,褐栗色,除基部被鳞片外无毛;叶片五角掌状,长7~10厘米,宽5~8厘米,2~3次羽状分裂,最下羽片最大,斜三角形,再次羽状深裂,裂片线状长椭圆形;营养叶有微锯齿,叶下面被黄粉,少有无粉的,叶质稍厚,中轴褐栗色。孢子囊群多分布于叶片之边缘,褐色,狭而连续,囊群盖内缘呈疏圆齿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岩石隙间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、江西、浙江、台湾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内蒙古、东北等地。产山西、浙江、陕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全草,叶柄细如金丝,褐栗色,光泽,中空,中间有绿心,叶上面绿色,下面灰白色,边缘有孢子囊着生。根茎黑褐色,被鳞片,须根众多。气无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叶中含粉背蕨酸、蔗糖和黄酮类化合物。
性味
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"性平,味淡;叶:味苦。"
功能主治
止咳,调经,祛湿。治咳嗽,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。
①《山西中药志》:"活血通经。"
②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:"治小儿惊挛抽搐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止咳,治妇女病,"
④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"活血调经,祛湿,散寒,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治月经不调,赤白带下:分经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姬蕨
- 仔榄树
- 朱砂藤
- 桃花
- 香芋
- 鹿皮
- 龙眼根
- 雪里开
- 须花参
- 香叶根
- 鸢嘴
- 金棒锤
- 突厥雀
- 铁丝七
- 蛇白蔹
- 接筋草
- 鲨鱼胆
- 鹿胆
- 延羽卵果蕨
- 有瓜石斛
- 鼠舌草
- 竹节菜
- 一把蔑
- 青灰叶下珠
- 玉蜀黍苞片
- 野酒花
- 野樱花
- 淫羊藿
- 龙脑膏香
- 鹿胎
- 菟丝子
- 尖头蚱蜢
- 獭胆
- 螳螂跌打
- 鹿耳翎根
- 太白花
- 鸭脚板草
- 鸬鹚翅羽
- 章鱼
- 天蓝苜蓿
- 天南星
- 楤木根
- 松叶
- 松毛火绒草
- 松油
- 家麻树
- 鸭脚黄连
- 鱼鳔
- 苦地胆
- 水冬瓜根
- 山猫儿
- 水泽兰
- 锥栗果壳
- 栘依果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尖尾风
- 大叶狼豆柴叶
- 野花椒
- 江篱
- 五倍子苗
- 月见草油
- 万寿菊叶
- 玉簪花
- 剪刀草
- 苦葛根
- 瓢瓜
- 翁波
- 鲥鱼
- 水芋
- 括金板
- 井边茜
- 梧桐花
- 宽尾石韦
- 青葙花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牙痈草
- 蒲葵子
- 大理菊
- 柿根
- 竹林标
- 九节菖蒲
- 豆根木蓝
- 青头雀
- 楹树
- 水底龙
- 山牛蒡
- 山紫菀
- 山牡丹
- 山牛毛毡
- 水白蜡树皮
- 山橿根
- 山皮条
- 水冬瓜花
- 柿霜
- 桑耳
- 葫芦藓
- 水芙蓉
- 杉木油
- 桑芽
- 山白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