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蜂子
《中华本草》:土蜂子
拼音注音
Tǔ Fēnɡ Zǐ
英文名
clay bee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;《日华子本草》:有食之者,须以冬瓜及苦荬、生姜、紫苏以制其毒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土蜂动物赤纹土蜂和胡蜂科动物环黄胡蜂的未成熟幼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colia vittifrons Sau.2.Vespula koreensis orbata Buysson采收和储藏:繁殖季节,掘出蜂巢,取幼虫,晒干。
原形态
1.赤纹土蜂,体长15-24mm,体黑色。头棕色,单眼3个,复眼肾形,唇基黑色,大颚发达,黑色,有3个黑色的齿,触角深褐色。中胸背板黑色,后小盾片三角形,足部股节黑色,胫节铁锈色,翅褐色,腹部第1-6节后缘红棕色,腹部具两个黄色斑点。2.环黄胡蜂,体较大,长约17mm。头略呈卵圆形,复眼2个,单眼呈倒三角形,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,触角1对。前胸背板黑色,但沿中胸背板处为黄色,光滑。中胸背板黑色。翅基片棕色,翅呈棕色。腹部3-6节背板全呈棕色,3-5节两侧隐有暗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在土中筑多层巢。2.单栖性,筑巢于地穴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、广东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凉;有毒
归经
脾;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止惊;解毒消肿。主小儿惊风;风疹瘙痒;咽喉肿痛;痈肿;丹毒;产妇乳汁不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3g;或入丸剂。
注意
1.《本草经集经》:“畏黄芩、芍药、牡蛎。”2.《日华子》:“有食之者,须以冬瓜及苦荬、生姜、紫苏以制其毒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痈肿。2.《别录》:主嗌痛。3.《本草拾遗》:主丹毒,风疹,腹内留热,大小便涩,去浮血,妇人带下,下乳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土蜂子
拼音注音
Tǔ Fēnɡ Zǐ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幼虫。
原形态
原动物详"土蜂"条。
性味
甘。凉,有毒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,有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痈种,丹毒,风疹。
①《本经》:"主痈肿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嗌痛。"
③《本草抬遗》:"主丹毒,风疹,腹内留热,大小便涩,去浮血,妇人带下,下乳汁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炒,研末,0.5~1钱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黄芩、芍药、牡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常春油麻藤
- 椿皮
- 崇澍蕨
- 小一口血
- 芫青
- 岩茴香
- 春砂花
- 柽柳
- 樗白皮
- 南丹参
- 白茅花
- 悬钩根
- 楮树白皮
- 白薇
- 白鹤灵芝
- 心叶荆芥
- 心叶虎耳草
- 心叶党参
- 马雹儿
- 芝麻壳
- 螲蟷
- 砧草
- 龙齿
- 盒子草
- 麦冬
- 枳椇叶
- 蚱蜢
- 针砂
- 龙珠
- 珍珠
- 竹叶艾
- 苎麻皮
- 乌药叶
- 苎麻叶
- 黑蚂蚁
- 红花山牵牛
- 罗浮柿
- 荚蒾根
- 南瓜七
- 芦竹根
- 蝴蝶花
- 胡桃花
- 鳜鱼胆
- 芦荟根
- 老鼠刺
- 虎头兰
- 芭蕉子
- 水绵
- 败毒草
- 黑大豆
- 黑及草
- 南烛根
- 蜂乳
- 六月瓜
- 狗脚迹
- 刺叶苏铁
- 刺蓬花
- 山大刀
- 芦莉草叶
- 黄精
- 泥炭藓
- 水苏根
- 霸王根
- 刺果藤
- 石蜈蚣
- 刺龙牙
- 山稔叶
- 水曲柳
- 刺桐花
- 绿绒蒿
- 荷秋藤
- 刺海松
- 黄三七
- 实葫芦根
- 了哥王子
- 肥猪苗
- 南酸枣
- 刺瓜米草
- 牛含水
- 水八角
- 葫芦茶根
- 胡桃树皮
- 豹皮樟
- 吹云草
- 甘蕉根
- 山佩兰
- 柠檬皮
- 古羊藤
- 还阳参
- 狗狗秧
- 风花菜
- 红花菜
- 高山扁枝石松
- 石桢楠根
- 蚌壳草根
- 花叶九节木
- 花脸细辛
- 南板蓝根
- 高原蚤缀
- 罗裙带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