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叶金鸡菊
《中华本草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、剑叶波斯菊
英文名
leaf of Lance coreopsis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剑叶金鸡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eopsis lanceol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剑叶金鸡菊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茎直立,光滑或基部被软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;叶片3-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裂片长5-8cm,宽1-1.5cm,先端圆钝,基部渐狭,叶柄长。头状花序生于枝端,直径4-6cm,有10-30cm的长梗;总苞片2层,每层8枚,外层较短或几近等长,椭圆状披针形,内层为缘略带白色;舌状花黄色,长1.5-2.5cm,先端具2-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2.5mm;无冠毛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原产北美。
化学成分
花含线叶金鸡菊甙(Leptosin),大花金鸡菊噢弄甙(Lanceolin)[1,2]。[br]根含1-苯基-1,3,5-庚三炔(1-phenylhepta-1,3,5-tryne),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[2-phenyl-5-(1-propynyl)thiopeene][3]。另含生物碱[4]。
药理作用
该植特中的1-苯基-1,3,5-庚三炔和2-苯基-5-(1-丙炔基)噻吩110μm浓度可以抑制线早传染[1]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解热毒;消痈肿。主疮疡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草药》: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大金鸡菊、剑叶波斯菊
来源
菊科线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 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南方有栽培。
性味
辛,平。
功能主治
化瘀消肿,清热解毒。主治刀伤,无名肿毒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线叶金鸡菊
拼音注音
Xiàn Yè Jīn Jī Jú
别名
除虫菊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线叶金鸡菊的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茎直立,具短绒毛,上部分枝。叶对生,3~5深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顶端裂片长5~8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狭。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径4~6厘米;花梗长10~30厘米;总苞片2列,每列8枚,外列较短;舌状花黄色,先端具2~4浅齿;管状花黄色。瘦果椭圆形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广东、贵州等地庭园中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含噢咔类大花金鸡菊甙和查耳酮类线叶金鸡菊甙。
性味
《贵州草药》:"辛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草药》:"化瘀,消肿,清热解毒。治无名肿毒,刀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豆藤花
- 小泡通树
- 小功劳
- 药鼠李实
- 亚麻子
- 羽裂星蕨
- 岩冬菜
- 岩松鼠骨
- 羊蹄实
- 小山豆根
- 莸
- 蘡薁根
- 岩胡椒
- 厓花子
- 胭脂花
- 岩指甲花
- 岩椒
- 友水龙骨
- 羊踯躅根
- 蓼螺
- 细花丁香蓼
- 岩枣树
- 宜梧叶
- 三棱马尾
- 鲤鱼肠
- 香苏草
- 香茶菜
- 绣线菊
- 羊肚
- 印度菩提树皮
- 岩扫把
- 岩节连
- 绣线菊子
- 小九头狮子草
- 细叶乌蔹莓
- 腥藤
- 线叶蚤缀根
- 鹿心草
- 枳壳
- 硇砂
- 羊蹄草
- 龙爪树
- 小米草
- 香油罐
- 朱砂根
- 丝棉木叶
- 岩豆藤根
- 莲座蓟
- 路边姜
- 葎草花
- 狼麻
- 园金柑
- 羊屎条根
- 鲮鲤
- 狼尾巴花
- 狭叶桃叶珊瑚
- 连钱草
- 莲座叶通泉草
- 小白棉
- 小粘药
- 岩泽兰
- 小牛肋巴
- 藕节
- 小花吊兰
- 小草乌
- 小地扭
- 羽叶丁香
- 蜡瓣花
- 狭叶败酱
- 小虎耳草
- 驴肾
- 花叶秋海棠
- 滇池海棠
- 黄花铁线莲
- 山东肿足蕨
- 三品一枝花
- 周裂秋海棠
- 独叶一枝花
- 松节油
- 光叶密花豆
- 松木皮
- 黄花鼠尾草
- 黑种草子
- 屎咕咕
- 花叶狗牙七
- 树乌蝇羽
- 七叶子
- 松叶防风花
- 黄瓜子
- 松针
- 松树皮
- 四季海棠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白炭
- 黑风藤
- 花点草
- 独脚蟾蜍
- 沙拐枣
- 滇绿豆
- 棒棒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