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山豆根
《中华本草》:小山豆根
拼音注音
Xiǎo Shān Dòu Gēn
别名
山豆根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四川千金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phania sutchuenensis H.S.Lo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四川千金藤 多年生草质藤本,主根条状。茎枝纤细,有直纹,质稍硬。叶互生;叶柄着生在距叶片基部约1cm处,长4-7cm,盾状着生;叶片三角形,长6-10cm,宽5.5-9.5cm,先端有时钝,基部近平截,全缘,两面绿色,下面无毛;掌状脉向上3条,向下4-5条,在叶下面明显突起,网脉稍明显,薄革质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;雄株和雌株均为单伞形聚伞花序,腋生;雄花序总花序梗与叶柄近等长,细而直,顶端无小苞片,小聚伞花序4-8,簇生于花序梗末端,每个小聚伞花序有3-7朵花,具花梗;雄花:萼片6,绿色,排成2轮,卵圆形或卵形,先端尾状渐尖,长1.7-2mm,其中尾状部分长0.6-0.9mm;花瓣3,淡黄色,贝壳状,长0.6-0.7mm,宽1-1.2mm,稍肉质;聚药雄蕊与花瓣近等长;雌花:果序腋生,序梗长8-9cm。核果倒卵形,内果皮长约7mm,背部有2行小横肋雕纹,每行7-8条,胎座迹穿孔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;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痛;杀虫。主咽喉肿痛;牙痛;腹痛;痔疮肿痛;蛇虫咬伤;蛲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山豆根
别名
山豆根[四川]
来源
防己科小山豆根Stephania elegans Hook. f. et Thoms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痛杀虫。主治咽喉肿痛,牙痛,痔肿,腹痛下痢,咳嗽气喘,驱蛲虫,蛇咬伤,蜘蛛伤。
用法用量
1~3钱,水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莸
- 蘡薁根
- 岩胡椒
- 厓花子
- 胭脂花
- 岩指甲花
- 岩椒
- 友水龙骨
- 羊踯躅根
- 蓼螺
- 细花丁香蓼
- 岩枣树
- 宜梧叶
- 三棱马尾
- 鲤鱼肠
- 香苏草
- 香茶菜
- 绣线菊
- 羊肚
- 印度菩提树皮
- 岩扫把
- 岩节连
- 绣线菊子
- 小九头狮子草
- 细叶乌蔹莓
- 腥藤
- 线叶蚤缀根
- 鹿心草
- 枳壳
- 硇砂
- 羊蹄草
- 龙爪树
- 小米草
- 香油罐
- 朱砂根
- 丝棉木叶
- 岩豆藤根
- 莲座蓟
- 路边姜
- 葎草花
- 狼麻
- 园金柑
- 羊屎条根
- 鲮鲤
- 狼尾巴花
- 狭叶桃叶珊瑚
- 连钱草
- 莲座叶通泉草
- 小白棉
- 小粘药
- 岩泽兰
- 小牛肋巴
- 藕节
- 小花吊兰
- 小草乌
- 小地扭
- 羽叶丁香
- 蜡瓣花
- 狭叶败酱
- 小虎耳草
- 驴肾
- 花叶秋海棠
- 滇池海棠
- 黄花铁线莲
- 山东肿足蕨
- 三品一枝花
- 周裂秋海棠
- 独叶一枝花
- 松节油
- 光叶密花豆
- 松木皮
- 黄花鼠尾草
- 黑种草子
- 屎咕咕
- 花叶狗牙七
- 树乌蝇羽
- 七叶子
- 松叶防风花
- 黄瓜子
- 松针
- 松树皮
- 四季海棠
- 白背三七茎叶
- 白炭
- 黑风藤
- 花点草
- 独脚蟾蜍
- 沙拐枣
- 滇绿豆
- 棒棒草
- 睡莲
- 虎骨
- 水葫芦根
- 饭汤子
- 粉防己
- 黑大豆花
- 黑大豆叶
- 黑面防己
- 翻背白草
- 虎尾轮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