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麦麸
《*辞典》:小麦麸
拼音注音
Xiǎo Mài Fū
别名
麸皮(《本草蒙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小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小麦"条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甘,寒,无毒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咸,寒。"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治虚汗,盗汗,泄利,糖尿病,口腔炎,热疮,折伤,风湿痹痛,脚气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和面作饼,止泄利,调中去热,健人。以醋拌蒸热,袋盛,熨腰脚伤折处,止痛散血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时疾热疮,汤火疮烂,扑损伤折,瘀血,醋炒贴窨。"
③《纲目》:"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,寒湿脚气,互易至汗出。末服止虚汗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入散剂。外用: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产后虚汗:小麦麸、牡蛎等分。为末,以猪肉汁调服二钱。日二服。(《胡氏妇人方》)
②治走气作痛:酽醋拌麸皮,炒热,袋盛熨之。(《生生编》)
③治小便尿血:面麸炒香,以肥猪肉蘸食之。(《集玄方》)
④治小儿眉疮:小麦麸炒黑,研末,酒调敷之。(《纲目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口腔炎
用小麦麸烧灰2份,冰片1份,混合研细搽患处,每天2~3次。治疗1OO余例,有效率约95%,一般3~5天即愈。
②治疗糖尿病
以6/10的麦麸,4/10的面粉,再加适量的食油、鸡蛋、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,随病情的好转逐步减少麦麸含量。在整个疗程中不给其他药物及营养物质。据13例中、重型患者观察,3例血糖下降至140毫克%以下,7例降至180毫克%以下,治疗后尿糖从++++.或+++转为阴性者10例,所需时间最短4天,最长为98天,一般在1个月内转为阴性;全身情况皆显着好转,体重增加,因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炎也见消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朝鲜崖柏
- 川党参
- 显子草
- 小马齿苋
- 川西小黄菊
- 杏仁
- 沉香曲
- 轮环藤
- 下果藤
- 旋覆花
- 香石藤叶
- 仙鹤草
- 向日葵
- 纤毛婆婆纳
- 常春藤
- 常春藤子
- 椿叶
- 漏芦
- 樗叶
- 檫树
- 垂花香薷
- 旋复花根
- 杏李
- 仙茅参
- 橡实壳
- 向日葵子
- 药老
- 蘘荷子
- 薤叶
- 叶上珠根
- 细叶草乌
- 原蚕沙
- 消毒药
- 苡芭菊
- 栾犀
- 慈乌胆
- 楮实
- 苏木蓝
- 岩丸子
- 叶下珠
- 楮树根
- 向天蜈蚣
- 岩景天
- 莲子草
- 圆柏叶
- 落新妇根
- 仙环小皮伞
- 喜树果
- 烂茶叶
- 小喇叭
- 心胆草
- 小构树汁
- 岩豆根
- 宜昌荚蒾
- 圆叶乌桕
- 狭萼半边莲
- 小败火草
- 香石藤果
- 羊角藤叶
- 牛蒡
- 驴断肠
- 新木橿子
- 小蕨鸡
- 兴安白头翁
- 药芹菜根
- 圆叶野扁豆
- 喜树皮
- 小扁豆
- 鬣羚角
- 羊胲子
- 绿珊瑚
- 牛巴嘴
- 龙脷叶
- 药用倒提壶
- 条叶垂头菊
- 狭叶竹节参
- 向日葵壳
- 沼生柳叶菜
- 龙江风毛菊
- 香叶天竹葵
- 长毛香科科
- 雪猪骨
- 测试
- 泥鳅
- 白矾
- 鲜黄连
- 羊皮
- 牛齿
- 亚乎奴
- 鹿肾
- 蘡薁
- 梨果仙人掌
- 刺苞南蛇藤果
- 柴胡叶链荚豆
- 小花老鼠簕果
- 老鸦糊
- 萤火
- 白英
- 鹈鹕油
- 雀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