鼋甲
《中华本草》:鼋甲
拼音注音
Yuán Jiǎ
别名
绿团鱼、癞头鼋
英文名
Owen, Soft-shelled turtle she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1.《本草图经》:鳖最大者为鼋,江中或有阔一、二丈者,南入亦捕而食之,云其肉有五色而白多,卵大如鸡鸭子,一产一、二百枚,人亦掘取,以盐淹可食。2.《纲目》:鼋,如鳖而大,青黄色,大头黄颈,肠属于首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鳖科动物鼋的背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lochelys bibroni (Owen)
原形态
鼋,背甲长33-47cm,宽32.5-41cm。头较小,软吻突极短,仅略凸出吻端,不到眼径一半。背甲近圆形,被革质皮肤,前缘及裙边光滑无疣,无纵棱。腹甲平滑,后叶较短,幼鼋背面嵴棱明显,裙边有疣粒。四肢不能缩入壳内。内侧3指、趾具爪,蹼发达,有栉状肤褶及腹棱;尾短,不露出裙边。背面橄榄色,具黄色斑点,腹面白色。幼鼋生活时带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江河、湖泊中。以死鱼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近圆形,多敲成碎块。径可达40余厘米,厚5-6mm,背面皮肤呈黑褐色,有大、小不均类圆形凹陷。腹面污黄色,可见清晰的肋骨。肋骨宽度可达2cm,略凸出于肋间。体重,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呈骨质状。气微腥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滋阴潜阳;软坚散结;解毒杀虫。主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;腰膝痿软;瘰疬;恶高分子;痔瘘;顽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主五藏邪气,杀百虫毒,消百药毒,续人筋。2.《本草拾遗》;主湿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鼋甲
拼音注音
Yuán Jiǎ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鳖科动物鼋的甲壳。
原形态
鼋,又名:绿团鱼、癞头鼋。
为鳖类中之大型者,体长一般为26~72厘米。吻端很短;背甲近圆形,散生小疣,暗绿色;腹面及前肢外缘和蹼,均呈白色。
本动物的肉(鼋肉)、胆(鼋胆)、脂肪(鼋膏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常栖于缓流的深河中,分布云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革拾遗》:"功用同鳖甲,炙,浸酒,主瘰疬,杀虫,逐风,恶疮,痔瘿,风顽疥瘙。"
②《日华于本草》:"五脏邪气,杀百虫毒、百药毒。续筋骨。"
③《本草图经》:"主妇人血热。"
各家论述
《本经逢原》:"鼋甲功同鳖甲,但鳖走肝而鼋走脾,故其主治稍有不同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空青
- 鸦葱
- 太白鹿角
- 安徽小檗
- 剑皮树菌
- 瓦韦
- 欧绵马
- 东廧子
- 粘人草
- 雁脂
- 樟木子
- 银耳
- 阿魏侧耳
- 棕板
- 人乳汁
- 九子不离母
- 胆汁
- 土贝母
- 矮卫矛
- 白叶瓜馥木
- 苦楝寄生
- 鸭舌鱼鳖
- 大叶仙茅
- 青丝线
- 天罗水
- 白栎蔀
- 托里贝母
- 具苞水柏枝
- 白桂
- 卷柏
- 榕须
- 顶果膜蕨
- 空桶参
- 天葵
- 打箭菊
- 珠果黄紫堇
- 欧当归
- 鹰不泊薳
- 中华水龙骨
- 枳椇
- 栀子花
- 香秋海棠
- 龙珠根
- 三白草根
- 短叶锦鸡儿
- 雾水葛
- 指天蕉
- 石首鱼
- 云南铁丝莲
- 野扇花果
- 歪脖子果
- 野罂粟
- 玉蜀黍
- 野烟叶
- 三筒管
- 越橘
- 三叶木蓝
- 阳起石
- 云支花
- 玉簪花根
- 盐肤木根
- 香蕉弄蝶
- 秫米
- 野柿花
- 砂漏芦
- 月季花根
- 三铃子
- 榆树
- 霞天曲
- 苦苣
- 大叶云实
- 三颗针
- 石风车子叶
- 中华绣线梅
- 龙船花根
- 蜈蚣七
- 豌豆七
- 三丫苦叶
- 虱草花
- 梧桐子
- 柚叶
- 雪三七
- 龙船花茎叶
- 香蕉
- 香茹
- 雁肉
- 杨梅树皮
- 龙葵根
- 鳢鱼血
- 龙利叶花
- 三棱草
- 条叶猪屎豆
- 霞天膏
- 雪上一枝蒿
- 雪山一支蒿
- 獭四足
- 鹿耳韭
- 菾菜根
- 田葱
- 鹿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