虱草花
《中华本草》:虱草花
拼音注音
Shī Cǎo Huā
英文名
Insingnis Pulicaria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臭蚤草的花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ulicaria insignis Drumm ex Dunn
原形态
臭蚤草 多年生草本,高5-25cm。根茎粗长,多分枝,上端有枯萎残存的叶柄和叶片围裹住的密集分枝和芽,牙密被白色茸毛。地上茎被长毛。叶互生;基部叶倒披针形,下部渐狭成长柄;上部叶长圆形,长4-8cm,宽1.2-2cm,先端钝,基部无柄,半抱茎,全缘,两面被毡状长毛,质厚。头状花序通常单生茎顶,直径4-6cm;总苞宽钟状,高达2cm;总苞片多层,条状披针形或条形,外层外面及内面上部密被长粗毛,内层外面被疏毛;舌状花黄色,外面有毛,舌片先端有3齿;花药基部有长尾;两性花管状,冠毛白色,外层有5膜片,内层有5个羽状毛。瘦果近圆柱状,有棱,被浅褐色绢毛。花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0-4310m的山脊岩石上、石砾坡地和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藏南部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除蒸;凉血解毒。主肺痨咳嗽;骨蒸劳热;痈疽肿毒;丹毒;风疹瘙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虱草花
拼音注音
Shī Cǎo Huā
来源
菊科虱草花Pulicaria insignis Drumm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西藏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镇咳舒肝,清血热,透骨蒸。主治肺结核咳嗽,两肋疼痛,痨热骨蒸。
用法用量
2~4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虱草花
拼音注音
Shī Cǎo Huā
别名
明涧色尔布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虱草花的花。7~8月采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粗壮。茎丛生,基部有毛,高10~30厘米。基部叶倒披针形,全缘,有缘毛,叶柄长;茎生叶基部抱茎,有缘毛。头状花序大,顶生;总苞片多层,细长渐尖;花黄色,舌状花1层,舌片狭长,管状花两性。瘦果被密毛,冠毛外层短鳞片状,内层羽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草地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消炎止痛,清血热,祛风毒。治各种炎症,炭疽病,丹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梧桐子
- 柚叶
- 雪三七
- 龙船花茎叶
- 香蕉
- 香茹
- 雁肉
- 杨梅树皮
- 龙葵根
- 鳢鱼血
- 龙利叶花
- 三棱草
- 条叶猪屎豆
- 霞天膏
- 雪上一枝蒿
- 雪山一支蒿
- 獭四足
- 鹿耳韭
- 菾菜根
- 田葱
- 鹿肉
- 朱砂菌
- 鲛鱼翅
- 鸡肾草
- 貒肉
- 蒟酱
- 鸡脚草乌
- 桃儿七果
- 甜叶菊
- 桃南瓜
- 丝茅七
- 香根芹
- 三叶青
- 制川乌
- 通经草
- 姬蕨
- 仔榄树
- 朱砂藤
- 桃花
- 香芋
- 鹿皮
- 龙眼根
- 雪里开
- 须花参
- 香叶根
- 鸢嘴
- 金棒锤
- 突厥雀
- 铁丝七
- 蛇白蔹
- 接筋草
- 鲨鱼胆
- 鹿胆
- 延羽卵果蕨
- 有瓜石斛
- 鼠舌草
- 竹节菜
- 一把蔑
- 青灰叶下珠
- 玉蜀黍苞片
- 野酒花
- 野樱花
- 淫羊藿
- 龙脑膏香
- 鹿胎
- 菟丝子
- 尖头蚱蜢
- 獭胆
- 螳螂跌打
- 鹿耳翎根
- 太白花
- 鸭脚板草
- 鸬鹚翅羽
- 章鱼
- 天蓝苜蓿
- 天南星
- 楤木根
- 松叶
- 松毛火绒草
- 松油
- 家麻树
- 鸭脚黄连
- 鱼鳔
- 苦地胆
- 水冬瓜根
- 山猫儿
- 水泽兰
- 锥栗果壳
- 栘依果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尖尾风
- 大叶狼豆柴叶
- 野花椒
- 江篱
- 五倍子苗
- 月见草油
- 万寿菊叶
- 玉簪花
- 剪刀草
- 苦葛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