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红菇
《中华本草》:大红菇
拼音注音
Dà Hónɡ Gū
别名
红菇、朱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大红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ssula rubra (Krom.)Bres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雨后采摘,洗净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6-16cm,扁半球形,后平展而下凹。深苋菜红色,表面平滑,在潮湿气候下有粘性,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的条纹。菌肉白色。菌柄近圆柱形,长3.5-13cm,粗1.5-3.5cm,白色,部分肉色,内部松软;菌褶黄色,少数在基部分叉,褶间有横脉,褶之前部边缘常呈红色。孢子淡黄色,近球形,(8-11)μm×(7-9)μm,壁表有小刺;囊状体透明,披针形,(85-105)μm×(13-19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地上。夏、秋间常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半球形,或平扁而中央下凹,直径4-10cm,红色或暗红色,边缘粉红色或带白色,平滑或有微细绒毛,有不明显条纹。菌肉类白色,表皮下粉红色。菌褶密,基部分叉,白色或浅赭黄色,褶间有横脉。菌柄类圆形,长3.5-8cm,直径1-2.5cm,白色或带粉红色。气微,味辛辣。
性味
甘;性微温
功能主治
养血;逐瘀;祛风。主血虚萎黄;产后恶露不尽;关节酸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;或同鸡、猪肉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红菇
别名
蘑菇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(Pers.) Fr.,以子实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夏秋两季雨后,生混交林及阔叶林内地上,与某些阔叶树种形成菌根。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云南。
性味
淡,温。
功能主治
追风,散寒,舒筋,活络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马鞭
- 铁篱巴果
- 大叶南苏
- 大叶骨牌草
- 雀榕叶
- 橘饼
- 蛇根草
- 青葙
- 豆渣树
- 苦壶卢蔓
- 莴苣
- 竹柏根
- 大叶樟
- 铁华粉
- 一点血
- 野饭豆
- 青鱼胆
- 刀口药
- 鹅肠菜
- 大地柏枝
- 野苋菜
- 一扫光
- 网脉旋蒴苣苔
- 王母钗
- 无腺橉木
- 苦白蹄
- 雀梅藤
- 单肾草
- 大头菜子
- 铁灯台
- 冬青子
- 大叶香薷
- 珍珠菜
- 冬葵果
- 苦竹笋
- 网脉橐吾
- 大苞寄生
- 倒挂金钩
- 维氏假瘤蕨
- 贴生石韦
- 剑叶铁树叶
- 大对经草
- 猬肉
- 钓樟根皮
- 鹅首马先蒿
- 青麸杨根
- 八月炸
- 丁香枝
- 大叶黄杨叶
- 矮脚枫叶
- 东北蛔蒿
- 空心木
- 一点红
- 惊风草
- 大独脚金
- 青粱米
- 一把伞
- 大山黧豆
- 姜味草
- 丁香露
- 一叶萩
- 东风螺
- 猬脑
- 大地棕根
- 冬凌草
- 剪红纱花
- 阿尔泰紫菀
- 苦葵鸦葱
- 丁香树皮
- 九节风
- 金星蕨
- 都咸子树皮
- 豆腐泔水
- 卷丝苦苣苔
- 蕉芋
- 青羊胆
- 大一面锣
- 冻青叶
- 止咳草
- 鼠
- 大苞芹
- 金橘根
- 砧草
- 刺黄柏
- 鹦鹉
- 大管
- 无名子
- 大散血
- 大羽藓
- 野苎麻
- 阴香
- 大尾摇
- 空柄假牛肝
- 大叶黄杨根
- 大叶藜
- 云南仙人掌
- 野鸡头
- 野马追
- 瓦松
- 青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