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铜钱菜
《*辞典》:大铜钱菜
拼音注音
Dà Tónɡ Qián Cài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中华天胡荽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中华天胡荽,又名:地弹花。
多年生草本,高8~37厘米,除托叶、总苞片、花梗无毛外,有反曲卷毛。茎匍匐,节上生根。单叶互生,圆肾形,长2.5~7厘米,宽3~8厘米,掌状5~7浅裂,裂片宽卵形或近三角形,边缘有不规则锯齿,基部深心形;叶柄长4~23厘米。单伞形花序腋生或和叶对生,有花25~50朵;总花梗单一,细长,较叶柄长;总苞片膜质,卵状披针形;花白色。双悬果近圆形,侧扁,侧面2棱明显隆起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边、路旁。分布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辛微苦。
功能主治
镇痛,清热,利湿。
复方
①治腹痛:大铜钱菜三钱。煨水服。
②治小便不利:大铜钱菜、车前草各三钱。煨水服。
③治湿疹:大铜钱菜适量,捣绒搽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大铜钱菜
拼音注音
Dà Tónɡ Qián Cài
别名
中华天胡荽、地弹花、铜钱草
英文名
all grass of chinese pennywort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中华天胡荽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drocotyle chinensis(Dunn) Craib [H.jauanica Thunb. Var. chinensis Dunn ex Shan et S.L.Liou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匍匐草本,高8-30cm。除托叶、花柄无毛外,其余部位均疏或密被反曲的柔毛,毛白色或紫色,有时叶背面有具紫色疣基的毛。叶片质薄,圆肾形,长2.5-7cm,宽3-8cm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以,掌状5-7汪裂;裂片阔卵形或近三角形,边缘不规则的锯齿,基部心形;托叶膜质,阔卵形。伞形花序单生于节上,依生或与叶对生;小伞形花序有花25-50,花柄长2-7mm;小总苞片膜质,卵状披针形,长1.2-1.8mm,顶端尖,边缘略呈撕裂状;花白色;花瓣卵圆形,膜质,长1-1.2mm,有淡黄色至紫褐色腺点。果实近圆形,两侧扁压,基部心形或截形,长1.3-2mm,宽1.5-2.1mm,侧面三棱明显隆起,黄色或紫红色。药果期5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。60-2900m的河沟边及阴湿路旁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多皱缩,不规则形,茎细小而弯曲,茎节着生多数须根。叶片薄,多皱缩,完整叶呈圆肾形,长2.5-7cm,宽3-8cm,表面绿褐色,5-7掌状浅裂;列片阔卵形或近三角形,边级有不规则的锐锯齿或印齿,基部心形,叶柄长4-23cm。茎、叶均被疏或密而反曲的柔毛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β-胡萝卜素(β-carotene)[1]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理气止痛;利湿解毒。主脘腹痛;肝炎;黄疸;小便不利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蒜
- 芜菁
- 大鱼鳅串
- 苦楝皮
- 大石韦
- 冬里麻根
- 大细辛
- 大叶金锦香
- 无粉报春
- 打破碗花花
- 大山玄参
- 大桫椤
- 歪头菜
- 野荔枝
- 大叶酸藤
- 野香橼花
- 对马耳蕨
- 青药
- 大叶菜
- 大青盐
- 云南小膜盖蕨
- 五角枫根
- 党参
- 大叶白头翁
- 大浮萍
- 大独叶草
- 大叶地耳根
- 丁香
- 盐麸叶
- 阿尔泰扭藿香
- 泽藓
- 八角枫
- 白犁头草
- 鱼尾葵
- 樟木钻
- 皱杓兰
- 白石脂
- 天牛
- 白侧耳
- 土荆芥
- 白土茯苓
- 白花岩青兰
- 竹叶防风
- 白升麻
- 白丁香
- 白花菜子
- 竹蜂
- 樟柳头
- 樟树根
- 钉头果
- 入地蜈蚣
- 鹅肠草
- 鸭卵
- 樟梨
- 人参须
- 人面子
- 假连翘
- 土砂仁
- 泽泻
- 猪獠参
- 金叶子
- 白花苋
- 铁线透骨草
- 马铃根
- 白杨树
- 白花鬼针草
- 铁线草
- 白花灰毛槐树
- 白叶火草
- 柔毛水杨梅
- 太白菊
- 塔黄
- 太白米
- 止血丹
- 白叶藤
- 白花油麻藤
- 白九股牛
- 肉苁蓉
- 卷耳
- 樟树皮
- 中亚天仙子
- 蕺叶秋海棠
- 顶头马蓝
- 脱力草
- 三条筋
- 苦瓜根
- 索骨丹
- 油茶子
- 三枝叶
- 三朵云
- 三色堇
- 鮧鱼鳔
- 柞木根
- 桐叶
- 玉蝉花
- 藤五加
- 柞蚕蛹
- 甜瓜子
- 苦荞头
- 三白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