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牯牛
《中华本草》:九牯牛
拼音注音
Jiǔ Gǔ Niú
别名
黑酸杆、地柏、蓼草、羊耳朵、酸兰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.rude(Meissn.)A.J.Li[P.rude Meissn.;P.Paniculatum Bl.var.Rude(Meissn.)Steward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晾干。
原形态
直立草本,高达1m。多分枝,植株被紧贴的倒伏毛,尤以节处、叶柄和叶面中脉处较显着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l-1.5cm;托叶鞘膜质,偏斜;叶片近革质,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8-12cm,宽3.5-6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;侧脉羽状,下面干时呈暗黑色,背面脉上有毛,叶全缘。大型圆锥花序顶生;花被5裂,白色;雄蕊8枚;花往3,柱头头状。瘦果三棱形,包于宿存的花被内。花、果期夏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2200-3000m的高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辛;微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活血;调经;止痛。主月经不调;小腹胀痛;痨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;或浸酒。
复方
1.治月经不调(腹胀痛):九牯牛三至五钱,大马蹄草三钱。煎酒服。2.治痨伤:九牯牛一两,大血藤、小血藤各五钱。泡酒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九牯牛
拼音注音
Jiǔ Gǔ Niú
来源
蓼科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n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辛、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通经,镇痛。主治月经不调,劳伤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水煎服或泡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九牯牛
拼音注音
Jiǔ Gǔ Niú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直立草本。茎有毛。叶互生,长椭圆形,长8~15厘米,宽3~3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;托叶鞘状膜质。总状花序,呈圆锥花序式排列,顶生;花序柄红色,有毛;苞片鞘状,红褐色;花瓣5,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水沟边。
性味
性温,味辛微甘。
功能主治
通经,治痨伤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(小腹胀痛):九枯牛三至五钱,大马蹄草三钱。煎酒服。
②治痨伤:九枯牛一两,大血藤、小血藤各五钱。泡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多穗石柯
- 阔叶箬竹
- 一碗水
- 紫红鞭
- 长梗石柑
- 紫花芥
- 紫葛
- 番石榴皮
- 匐地龙
- 凤仙
- 凤仙透骨草
- 榧螺
- 枫寄生
- 复羽叶栾树
- 凤尾七
- 扶桑根
- 福寿草
- 番石榴
- 分心木
- 凤仙根
- 枫香寄生
- 青海鸢尾子
- 山油柑果实
- 畲山羊奶子
- 西南金刚藤
- 血藤
- 西瓜皮
- 锈毛白枪杆
- 蟋蟀
- 榧根皮
- 番荔枝
- 锡叶藤
- 虾子花
- 西施舌
- 浮萍
- 凤尾参
- 锈叶野牡丹
- 扶栘木皮
- 西瓜子壳
- 血散薯
- 锈钉子
- 血水草
- 西南石梓
- 象牙
- 西瓜根叶
- 枫香脂
- 蚬肉海棠
- 西南文殊兰
- 西南山茶
- 西伯利亚蓼
- 锡生藤
- 西洋菜干
- 西藏野花椒
- 西红柿
- 象头花
- 西红花
- 西归芹根
- 西瓜霜
- 血水草根
- 西藏花椒种子
- 锈毛旋蒴苣苔
- 锈毛钝果寄生
- 豨仙草
- 象骨
- 虾子花叶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西南菝葜
- 血经草
- 虾壳钱
- 行夜
- 蚬壳
- 西桦
- 西瓜
- 蟹
- 胶质鼠尾草
- 三翅铁角蕨
- 大叶千斤拔根
- 金冠鳞毛蕨
- 西藏土连翘
- 云南铁扁担
- 山柑算盘子
- 华南铁角蕨
- 三裂叶犁头尖
- 山檨叶泡花树
- 多花猕猴桃根
- 点乳冷水花
- 云南地黄连
- 西南小阴地蕨
- 云南仙人掌
- 五凤朝阳草
- 透茎冷水花
- 草本威灵仙
- 血党
- 光梗丝石竹
- 西藏凤仙花
- 长梗玄参
- 蟹爪兰
- 硬水黄连
- 葡萄叶秋海棠
- 温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