蟹爪兰
《中华本草》:蟹爪兰
拼音注音
Xiè Zhǎo Lán
别名
蟹足霸王鞭、锦上添花
出处
始载于《广州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蟹爪兰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lumbergera truncata(Haw.)Moran[Zygocactus truncatus(Haw.)K.Schu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肉质植物,常呈灌木状,多分枝。花茎木质化,稍圆柱状,幼枝及枝扁平;茎节短,长圆形或侄卵形,长3-6cm,宽1.5-2.5cm,鲜绿色,嫩时或在冬季多少带紫色,先端截形,两侧各有2-4个粗而多少内弯的锯齿,两面具肥厚的中肋。无叶。花生于嫩茎节的顶端,玫瑰红色,两侧对称,长6-9cm;花萼1轮,基部连合成短管状,先端有齿;花瓣数层,下部长管状,愈向内管愈长,上部分离,外折或或背曲;雄蕊多数,2轮,向上弯曲;花柱长于雄蕊,深红色,柱头6-9裂;子房梨形或广卵圆形。浆果红色,直径约1cm。花期1-3月。
生境分布
南北各公园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在瓣中分得少量新甜菜甙(neobetanin)[1]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疮疡肿毒;腮腺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广西中草药》:民间常用于治疗疮疖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锡兰肉桂
- 麦角
- 豨莶
- 马耳草
- 墨旱莲
- 绿豆衣
- 五色草
- 麻腊干
- 血余炭
- 血榧
- 西南小阴地蕨
- 鸢油
- 石莲
- 糖芥
- 打米花
- 铅丹
- 苦茶叶
- 乌饭子
- 豨莶草
- 土桂皮
- 白藤
- 麻鱼胆
- 地骷髅
- 鳖卵
- 野苎麻
- 马蔺子
- 大籽蒿
- 马蹄金
- 芦子兰
- 山矾
- 马蔺叶
- 山芹
- 独蕨箕
- 蛤蜊肉
- 铁精
- 榉树叶
- 问题特
- 蟹爪
- 紫玉盘
- 女儿茶
- 石鮅鱼
- 麻柳叶
- 马蹄甲
- 蒺藜根
- 蒲儿根
- 预知子
- 麻牛膝
- 鳗鲡鱼
- 锅焦
- 麻鱼肉
- 蚌肉
- 卷丹
- 马鬐膏
- 青蟹
- 兔子毛
- 白侧耳
- 马瓞儿
- 薄荷油
- 生漆
- 甜瓜
- 水芹
- 蓖麻蚕
- 血叶兰
- 杯苋
- 西番莲
- 绿豆芽
- 聚头蓟
- 野木瓜
- 血沟丹
- 瓜馥木
- 五叶泡
- 血当归
- 西藏圆柏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西藏点地梅
- 西藏花木通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苦白蹄
- 西藏水黄连
- 花姬蛙
- 獭子树
- 大瓦韦
- 铁力木
- 麻黄
- 鹿蹄草
- 苹果
- 薜荔果
- 蓬蘽
- 西藏鸡爪草花
- 南苜蓿
- 西藏土连翘
- 马蹄蕨
- 老虎耳
- 血竭
- 大乌泡
- 西藏凤仙花
- 马肋巴
- 伞杨
- 地牯牛
- 一把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