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榕
《中华本草》:石榕
拼音注音
Shí Rónɡ
别名
大叶榕藤、石壁风、牛奶树、白背风、石难风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芒毛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芒毛苣苔 附生小灌木。茎长约90cm,分枝多,枝条对生,老枝方柱形,灰棕色或灰白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2-6mm;叶片薄纸质:长圆形、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,长4.5-9cm,宽1.7-3cm,先端渐尖或短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全缘,脉纤细,不太明显。聚伞花序生于茎顶部叶腋,有1-3朵花;总苞片和小苞片小而圆钝;花梗长约10mm;花萼长5mm,5深裂,裂片宽卵形;花冠紫色,长约1.6cm,上唇3裂,裂片狭卵形;能育雄蕊4,伸出,花盘环状;雌蕊线形,长1.6-2cm。蒴果线形,长6.5-9.8cm。种子狭长圆形,长约0.6cm。蒴果线形,长6.5-9.8cm。种子狭长圆形,长约0.6mm,两端具毛。花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300m的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宁心;养肝;止咳;止痛。主神经衰弱,慢性肝炎;咳嗽;风湿骨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全草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叶适量,捣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榕
别名
大叶榕藤、石壁风、牛奶树
来源
苦苣苔科芒毛苣苔属植物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.[A. chinensis Gardn. et Champ.],以全株或根、茎、叶入药。夏秋采集,晒干。
性味
辛、淡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化痰,利水消肿,祛瘀散结。用于支气管炎,哮喘,肺结核,肾炎水肿,胃癌,食道癌,肝癌,乳腺癌,肺癌;外用治跌打损伤,烧烫伤,痈肿疮疖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,水煎或泡酒服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花菜
- 岗柃
- 蛤仔
- 黄裙竹荪
- 还亮草
- 黑香柴
- 黄心果
- 疏叶香根芹
- 黄总花草
- 覆盆子
- 四块瓦
- 高粱乌米
- 黑点草
- 黄皮树皮
- 四楞通
- 荷叶金钱
- 四脚蛇
- 龟胶
- 角螺
- 黄皮
- 铁拳头
- 黄栌枝叶
- 黄桷浆
- 地不容
- 金匙叶草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黄杨
- 龟血
- 地筋
- 黄金菊根
- 地八角
- 黄花香薷
- 省沽油
- 鬼羽箭
- 高粱七
- 黄土
- 石蛇
- 生姜汁
- 四叶细辛
- 辐射石豆兰
- 黑心解
- 石寄生
- 石地钱
- 四照花
- 石见穿
- 豪猪肉
- 风箱树
- 飞天蜈蚣
- 钩吻
- 粉萆
- 翻白柴
- 鳜鱼
- 虎杖叶
- 黄桷树根疙瘩
- 蔊菜
- 珊瑚草花
- 黄杞
- 风毛菊
- 赶黄草
- 鬼盖
- 地草果
- 黄泥菜
- 蛤蟆草
- 豪猪千
- 蛤叶薯
- 鲎胆
- 黄山药
- 地菍根
- 黄开口
- 吊吊果
- 鹄油
- 地贵草
- 虾蟆肝
- 地核桃
- 虎图辣
- 鹤虱
- 黄缅桂
- 鲂鱼
- 水鬼蕉叶
- 铧头草
- 钩藤
- 黑蒿
- 黄毛榕
- 黄芪
- 蛤蚧
- 黄花地丁
- 蝮蛇胆
- 黄花木
- 黄皮血藤
- 香附
- 黄荆根
- 檀香
- 虎掌草
- 黄葛树
- 四棱杆
- 黄多孔菌
- 四叶草
- 杉寄生
- 禹余粮
- 钩石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