藤仲
《中华本草》:藤仲
拼音注音
Ténɡ Zhònɡ
别名
大叶鹿角藤、枪花药、土杜仲、金丝杜仲、大杜仲、杜仲、银丝杜仲、九牛藤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夹竹桃科植物毛叶藤仲的根、茎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onemorpha valvata Chatt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粗壮木质藤本。幼枝被黄色短柔毛,全林均具丰富乳汁。叶对生,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15-30cm,宽10-20cm,先端急尖或浑圆,基部圆形,叶背被短柔毛;叶脉明显。顶生聚伞花序,花淡红色;花萼5裂至基部,裂片镊合状排列,内面基部具齿状腺体;花冠近高脚碟状,花冠筒内面被密柔毛,裂片向右覆盖;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花药箭头状,花丝被微柔毛;花盘环状,先端浅裂;于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,花柱丝状,先端被微毛。蓇葖双生并行。种子扁平,先端有长绢质种毛。花期春、夏季,果期秋、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1600m的山地密林中、沟谷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西南部。
性味
甘;微苦;性微温;小毒
功能主治
祛风活络;止血。主风湿关节痛;骨折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云南中草药》:止血生肌,舒筋活络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藤仲
拼音注音
Ténɡ Zhònɡ
别名
毛叶藤仲、土杜仲、刹把龙喃、瓣裂鹿角藤
来源
夹竹桃科鹿角藤属植物毛叶藤仲Chonemorpha valvata Chatt.,以根及茎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切片,晒干或研粉。
性味
淡,平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活络,接骨,止血。用于风湿关节痛;外用治外伤出血,骨折。
用法用量
干品1两,泡酒半斤,每日1次,每次15毫升;外用适量,研细粉撒或酒调成糊状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藤仲
拼音注音
Ténɡ Zhònɡ
别名
枪花药(《云南中草药》),毛叶藤仲、大叶鹿角藤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,刹抱龙喃(傣名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夹竹桃科植物瓣裂鹿角藤的根、茎或茎皮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粗壮木质藤本,长达10米,全体密被黄色绒毛,幼枝有乳汁。大型单叶对生,广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15~30厘米,宽10~20厘米,先端浑圆或略尖,基部浑圆,脉明显,全缘。聚伞花序顶生或假腋生,花大,白色或淡红色;萼5裂,内面有腺体1轮;花冠高脚碟状,喉部秃净,裂片阔,左向旋转排列;雄蕊着生于冠管的顶部,花药箭头形,延长,粘合而紧贴柱头,室下部有短距。蓇葖果对生,长约20厘米,劲直坚硬,种子多数,顶端有束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谷密林较阴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淡,平,有毒。
①《云南中草药》:"淡,平,有毒。"
②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"味甘苦,性微温。"
功能主治
《云南中草药》:"止血生肌,舒筋活络。"
复方
①治外伤出血:藤仲研末,撒布患处。
②治骨折:藤仲研末,用酒调或糊状,外敷。
③治风湿:藤仲一两。泡酒半斤,浸泡三天,日服一次,每次15毫升。(选方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苎麻根
- 一窝鸡
- 箭刀草
- 藤壶
- 苦瓜根
- 油桐子
- 聚头蓟
- 岩青菜
- 秃鹫
- 跌破勒
- 紫靛
- 角盘兰
- 珍珠绣球
- 禹州漏芦
- 玉叶金花
- 三裂叶犁头尖
- 油柑虫节
- 野木瓜果
- 雨韭
- 柚核
- 钓樟枝叶
- 竹衣
- 苦荞头
- 竹节香附
- 脱力草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岩青兰
- 王瓜子
- 伞杨
- 桐叶
- 三条筋
- 抓地龙
- 鹿蹄草
- 龙老根
- 三朵云
- 制何首乌
- 梓树
- 十两叶
- 痰火草
- 调羹树
- 柞蚕蛹
- 龙须藤
- 粟芽
- 龙须草
- 三色堇
- 索骨丹
- 龙船乌泡
- 枳实
- 鳞衣草
- 斩木橿子
- 龙头节肢蕨
- 柞木根
- 柞树皮
- 三叶崖爬藤
- 龙牙楤木
- 鳢鱼肠
- 石龙芮
- 黎罗根
- 跳皮树
- 抓地虎
- 桐叶千金藤
- 叶下花
- 蛇接骨
- 甲香
- 柞树叶
- 栉叶蒿
- 菊花参
- 十萼茄
- 棘胸蛙
- 龙常草
- 龙骨风
- 鸬鹚(鸬鹚)
- 田螺厣
- 建兰花
- 龙爪叶
- 鹿角胶
- 田高粱
- 铜钱细辛
- 淡味当药
- 龙州线蕨
- 总状土木香
- 卷茎蓼
- 桃茎白皮
- 铁箭岩陀
- 鹿角霜
- 调经草
- 羯布罗香
- 鹿寿草
- 糖芥
- 龙珠
- 大叶黄杨根
- 金冠鳞毛蕨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荚蒾
- 鹿尾
- 桃子
- 桃叶
- 鹿茸
- 桐皮
- 檀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