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茱萸根
《中华本草》:吴茱萸根
拼音注音
Wú Zhū Yú Gēn
英文名
Root of Medicinal Evodia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2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var.officinalis (Dode)Huang3.Evodia rutaecarpa (Juss.)Benth.var.bodinieri (Dode)Hu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1.树皮青灰褐色,幼枝紫褐色,有细小圆形的皮孔;幼技、叶轴及花轴均被锈色绒毛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,连叶柄长20-40cm;叶柄长4-8cm,小叶柄长2-5mm;小叶5-9,椭圆形至卵形,长5.5-15cm,宽3-7cm,先端骤狭成短尖,基部楔形至广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钝锯齿,侧脉不明显,两面均被淡黄褐色长柔毛,脉上尤多,有明显的油点,厚纸质或纸质。雌雄异株,聚伞圆锥花序,顶生;花轴粗壮,密被黄褐色长柔毛,花轴基部有小叶片状的狭小对生苞片2枚;萼片5,广卵形,长约1-2mm,被短柔毛;花瓣5,白色,长圆形,长4-6mm;雄花具5雄蕊,插生在极小的花盘上,花药基着,椭圆形,花丝粗短,被毛,退化子房先端4-5裂;雌花的花瓣较雄花瓣大,退化雄蕊鳞片状,子房上位,长圆形,心皮5,花后增宽成扁圆形,有粗大的腺点,花柱粗短,柱头先端4-5钱裂。果实扁球形,成熟时裂开成5个果瓣,呈蓇葖果状,紫红色,表面有粗大油腺点,每分果有种子1个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6-8月,果期9-10月。2.石虎 本变种与正种很相似。区别点为变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。小叶3-11,叶片较狭,长圆形至狭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各小叶片相距较疏远,侧脉较明显,全缘,两面密被长柔毛,脉上最密,油腺粗大。花序轴常被淡黄色或无色的长柔毛。成熟果序不及正种密集。种子带蓝黑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3. 毛脉吴茱萸 与上种相似。小枝被黄锈色或丝光质的疏长毛。叶轴被长柔毛;小叶5-11,叶形变化较大,长圆形、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,上表面中脉略被疏短毛,下面脉上被短柔毛,侧脉清晰,油腺点小。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长于低海拔向阳的疏林下或林缘旷地。2.生于山坡草丛中。3.生于村边路旁、山坡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3.分布于江西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及贵州。
性味
辛;苦;性热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温中行气;杀虫。主脘腹冷痛;泄泻;痢疾;风寒头痛;经闭腹痛;寒湿腰痛;疝气;蛲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大量可用至30-60g;或浸酒;或入丸、散。
各家论述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杀三虫。2.《名医别录》:根白皮:杀蛲虫,治喉痹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女子经产余血,疗白癣。3.《药性论》:皮:能疗漆疮,主中恶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治白虫。4.孟诜:皮:止齿痛。5.《重庆草药》:行气,暖中,温肾,燥湿。治心胃冷气痛,寒湿腰腹胀痛,脾虚腹寒,泄泻冷痢,经闭腹痛,疝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吴茱萸根
拼音注音
Wú Zhū Yú Gēn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根或根的韧皮部。9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吴茱萸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辛苦,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行气温中,杀虫。治脘腹冷痛,泄泻,下痢,风寒头痛,腰痛,疝气,经闭腹痛,蛲虫病。
①《本经》:"杀三虫。"
②《别录》:"根白皮:杀蛲虫,治喉痹咳逆,止泄注,食不消,小女子经产余血,疗白癣。"
③《药性沦》:"皮:能疗漆疮,主中恶腹中刺痛,下痢不禁,治寸白虫。"
④孟诜:"皮:止齿痛。"
⑤《重庆草药》:"行气,暖中,温肾,燥湿。治心胃冷气痛,寒湿腰腹胀痛,脾虚腹寒,泄泻冷痢,经闭腹痛,疝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头风痛:吴茱萸根一至二两。炖猪肉二两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寒气经停,经闭腹痛:吴萸根二两,五谷根、柑子根各一两,水案板五钱,橙子根一两。炖杀口肉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③治寸白虫:吴茱萸根(干,去土,切)一升。以酒一升浸一宿,平旦分二服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脾劳热,有白虫,令人好呕:吴茱萸根大者一尺,大麻子八升,橘皮二两(切)。上三味,锉茱萸根,捣麻子,并和以酒一斗,渍一宿,微火上薄暖之,三上三下,绞去滓。平旦空腹为一服取尽,虫便下出,或死或半烂,或下黄汁。(《删繁方》茱萸根下虫酒)
⑤治肝劳生长虫,在肝为病,恐畏不安,眼中赤:鸡子五枚(去黄),干漆四两,蜡、吴茱萸根皮各二两,粳米粉半斤。上五味,捣茱萸皮为末,和药铜器中煎,可丸如小豆大。宿勿食,旦饮服一百丸,小儿五十丸,虫当烂出。(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京大戟
- 九节莲
- 五月霜
- 砒石
- 午时花
- 假百合
- 大花糙苏
- 脾寒草
- 九牛造茎叶
- 大毛桐子根
- 禹粮土
- 岩风子
- 青蒿根
- 青羊角
- 五龙根
- 野洋参
- 青棉花藤
- 多足蕨
- 大一枝箭
- 杉松
- 苦菜根
- 乌奴龙胆
- 乌棒子
- 苦玄参
- 青鱼
- 芜菁子
- 青天葵
- 银扁担
- 野豇豆
- 洋鸭
- 玉米轴
- 野凤仙花
- 破叶莲
- 异木患
- 五瓣寄生
- 乌灵参
- 胖根藤
- 野樱桃
- 乌骚风
- 乌药子
- 苹
- 五爪龙
- 孔公孽
- 乌药花
- 铺地黍
- 膀胱七
- 娃儿藤
- 宽筋藤
- 宽羽线蕨
- 昆明水金凤
- 五叶藤
- 八角乌
- 凹瓦韦
- 五龙皮
- 一枝旗
- 苦甘草
- 乌鸦
- 凹朴皮
- 五指山参
- 乌豆根
- 无名异
- 野核桃仁
- 胖儿草
- 万寿菊
- 榆耳
- 铺山燕
- 狍茸
- 野慈姑
- 野山蚂蟥
- 螃蟹七
- 玉铃花
- 宽卵叶山蚂蝗
- 蒲桃壳
- 五脉山黧豆
- 胖血藤
- 五叶木通
- 崖姜
- 威灵仙
- 委陵菜
- 益智
- 杨栌耳
- 泡泡草
- 樱桃枝
- 缘毛筋骨草
- 樱桃
- 威灵菊
- 野猪胆草
- 卫矛
- 蒲棒
- 五味子
- 剑花
- 九牛薯
- 冬虫夏草
- 倒吊笔叶
- 大黑药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对叶散花
- 金丝带
- 待宵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