秤杆草
《*辞典》:秤杆草
拼音注音
Chènɡ Gǎn Cǎo
别名
搬倒甑、野升麻、麻秤杆、白升麻、红升麻、土升麻。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山兰的全草或根。夏秋季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地下根茎匍匐,木质化;根细长,多弯曲。茎直立,常丛生,基部本质化,上部绿色,有紫色斑点,被柔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短不一;叶片卵圆形或椭圆形,长5~12厘米,宽2~5厘米,边缘具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被疏毛,脉上较多,有腺点。头状花序多数,排列成伞房状,生枝梢,花序基部有一小苞叶;总苞钟状,总苞片约9枚,覆瓦状排列;管状花约5朵,白色;花冠下部呈管状,上部稍宽,顶端5裂。瘦果具5棱,有腺点,冠毛白色羽毛状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1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山坡向阳处草丛中及沟边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性味
苦辛,平。
功能主治
发表散寒,透麻疹。治脱肛,麻疹不透,寒湿腰痛,风寒咳嗽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为散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秤杆草
拼音注音
Chènɡ Gǎn Cǎo
别名
水松萝、野蓝、翠子菜、山金花菜、石上凤仙、铁杆水草、软黄花金魁
英文名
Herb of Japanese Eupatorium
出处
出自 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贵洲半蒴苣苔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miboea caoaleriei Lev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贵洲半蒴苣苔 多年生草本,高20-11cm。不分枝或少分枝,具4-15节,散生紫斑。叶对生;梗长0.5-6.5cm;叶片干时膜质或薄纸质,长圆状披针形,卵状披针形工椭圆形,长5-20cm,宽2-8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或稍不对称,边缘有浅齿或近全缘,上面疏被短柔毛,下面无毛。聚伞花序顶生,3至多花;花序梗长0.5-6.5cm;苞片近圆形,直径1-2.5cm,开放后呈船形;花梗长2-5mm;花萼5裂至基部,裂片卵状披针形;花冠白色,淡黄色或粉红色,散生紫斑,长3-4.5cm,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,内面近基产约5mm,处有毛环,檐部有紫色斑纹,上唇长约6mm,2裂,下唇长约8mm,3裂;有育雄蕊2,先端连着,退化雄蕊3,中间1个小;花盘环状,高1-1.2mm;子房线形,无毛,柱头钝形。蒴果线状披针形,长1.5-2.5cm,多少弯路曲。种子细小,多数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500m的山谷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微酸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鲜毒。主痈肿疔毒;水火烫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麻油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梨果仙人掌
- 灵猫骨
- 镰叶瘤足蕨
- 莲状绢毛菊
- 柴厚朴
- 余甘子
- 芋
- 苋实
- 牛奶菜
- 萤火
- 白英
- 小花老鼠簕果
- 楮实子
- 狭叶荨麻
- 中华莛子藨
- 斩龙草
- 胎生铁角蕨
- 百眼藤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心叶风毛菊
- 百齿卫矛
- 小箭草
- 陆英根
- 星蕨
- 羊皮
- 小红人
- 小紫含笑
- 牛齿
- 落新妇
- 蘡薁
- 小扁草
- 小米口袋
- 岩凤尾蕨
- 驴耳朵草
- 棱子芹
- 柴桂
- 小米柴
- 细叶黄杨
- 背花疮
- 白蜡树皮
- 秤杆升麻
- 川芎
- 白蔹
- 小红袍
- 羊髓
- 大粘药
- 大叶沿阶草
- 雀瓮
- 银叶树
- 云南蕊木
- 牛耳枫根
- 药用小阴地蕨
- 测试
- 狭叶当归
- 小飞扬草
- 川鄂山茱萸
- 熊脑
- 小鸦葱
- 小龙胆草
- 新疆一支蒿
- 熊掌
- 小黄皮
- 小黄构
- 川木通
- 川木香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柽柳花
- 新疆卫矛
- 白矾
- 抽筋草
- 新疆远志
- 沉香
- 橙耳
- 仙桃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心不干
- 小黄素馨
- 小黑牛
- 熊蕨根
- 白酒草
- 仙人掌
- 新疆藁本
- 新裂耳蕨
- 胡燕卵
- 蚌壳草
- 泥鳅
- 老鸦糊
- 红香树
- 刺苞南蛇藤果
- 老鸦嘴
- 南瓜叶
- 薅田藨根
- 芭蕉油
- 刺通草
- 老蛇头
- 胡麻草
- 冠唇花
- 红铁泡刺
- 柠檬叶
- 刺黄柏茎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