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飞扬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飞扬草
拼音注音
Xiǎo Fēi Yánɡ Cǎo
别名
细叶飞扬草、小乳汁草、苍蝇翅
来源
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、球采集全草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长达15厘米,折断有白色乳汁。茎纤细,匍匐,多分枝,通常红色,稍被毛。单叶对生,有短柄,叶片卵圆形至矩圆形,长4~8毫米,宽3~4毫米,先端圆钝,基部偏斜,边缘有极细锯齿。夏日开淡紫色花,花单性,同株。杯状伞花序单生或少数稀疏簇生于叶腋内;总苞陀螺状,顶端5裂,裂片内面被贴伏的短柔毛;腺体4,漏斗状,有短柄及极小的白色花瓣状附属物;子房3室,花柱2,离生且顶端2裂。朔果卵状三角形,有短柔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园地、路边或山坡草地湿润处。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云南等省区。
化学成分
茎、叶含黄酮甙——芹甙(apiin)为5,7,4'-三羟基黄酮-7-葡萄糖甙。
性味
微酸、涩,微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收敛止痒。细菌性痢疾,肠炎腹泻,痔疮出血;外用治湿疹,过敏性皮炎,皮肤瘙痒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煎水熏洗患处。
复方
1、细菌性痢疾:小飞扬草0.5~1两。水煎,2次分服。
2、小儿腹泻:小飞扬草1斤,番石榴叶、山大颜各半斤,加水3000毫升,煎成2000毫升。每次服20~30毫升,每日3~4次。重度脱水者要适当输液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飞扬草
拼音注音
Xiǎo Fēi Yánɡ Cǎo
别名
飞扬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痢子草、乳汁草(《岭南草药志》),痢疾草(《广东中药》),细叶飞扬草、小乳汁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药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千根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含白色乳汁。茎匍匐,多分枝,稍被毛,高不及15厘米,通常红色。叶对生,椭圆形至矩圆形,长4~6毫米,很少达8毫米,宽2~4毫米,先端钝,基部偏斜而截头状,边缘有极小的锯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浅绿带灰白色;叶柄甚短;托叶细小,生于叶柄基侧。杯状花序单生或少数聚伞状排列于叶腋;几无柄;总苞陀螺状,淡紫色,长约1毫米;腺体4,漏斗状;花单性,无花被;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;雄花多数,只具雄蕊1;雌花1,生于花序中央,子房3室,花柱2,离生且顶端2裂。蒴果有毛,卵状三棱形,长1.5毫米许。种子有纵沟纹5~6条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野生于草地。分布广东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、台湾等地。主产广东。
形状
干燥全草长约13厘米左右,根小。茎细长,粗约1毫米,红棕色,稍被毛,质稍韧,中空。叶对生,多皱缩,灰绿色或稍带紫色,花序生于叶腋,花小,干缩。有的带有三角形的蒴果。
性味
酸涩,凉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酸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酸苦,寒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淡微酸,凉。"
④《文山中草药》:"味涩,性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,消肿,解毒。治疟疾,痢疾,泄泻,湿疹,乳痈,痔疮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小儿飞痒疮满面头耳,浓水淋漓,敷洗消肿毒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解胡满藤毒。"
③《岭南草药志》:"内清湿热,外解湿毒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利湿,收敛止痒。治急性菌痢,肠炎,腹泻,过敏性皮炎,湿疹,皮肤瘙庠。"
⑤《文山中草药》:"收敛,止血,止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钱~1两(鲜者1~2两);或捣汁煎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疟疾:生乳汁草四两,水煎,冲红砂糖适量,在发作前二小时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②治痢疾:乳汁草一两,老茶叶五钱。煎水,冲蜜糖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③治菌痢、肠炎:小飞扬草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文山中草药》)
④治小儿急惊:乳汁草二两,洗净捣烂,合米泔水搅匀,去渣煎沸,冲蜜糖服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⑤治皮肤瘙痒,皮炎,湿疹,痔疮出血:小飞扬鲜品适量煎水洗患处。(《文山中草药》)
⑥治乳痈:乳汁草和片糖捣烂敷患处,有消炎退肿之效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⑦治缠腰蛇:乳汁草一撮,蒜草一只。捣烂,调冷开水涂患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川鄂山茱萸
- 熊脑
- 小鸦葱
- 小龙胆草
- 新疆一支蒿
- 熊掌
- 小黄皮
- 小黄构
- 川木通
- 川木香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柽柳花
- 新疆卫矛
- 白矾
- 抽筋草
- 新疆远志
- 沉香
- 橙耳
- 仙桃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心不干
- 小黄素馨
- 小黑牛
- 熊蕨根
- 白酒草
- 仙人掌
- 新疆藁本
- 新裂耳蕨
- 胡燕卵
- 蚌壳草
- 泥鳅
- 老鸦糊
- 红香树
- 刺苞南蛇藤果
- 老鸦嘴
- 南瓜叶
- 薅田藨根
- 芭蕉油
- 刺通草
- 老蛇头
- 胡麻草
- 冠唇花
- 红铁泡刺
- 柠檬叶
- 刺黄柏茎叶
- 南瓜根
- 虎皮楠
- 黄瘤孢
- 黄花堇菜
- 女儿红叶
- 牛嗓管树根
- 葫芦
- 红郎伞
- 茴香茎叶
- 韩信草
- 黄花倒水莲
- 刺玫花
- 红门兰
- 老婆子针线
- 老鸦花藤
- 红走马胎
- 豹子眼睛花
- 刺竹笋
- 娘娘菜
- 饱饭花果
- 薅田藨
- 鲩鱼胆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花椒
- 蒿枝七
- 花生壳
- 老枪谷根
- 垂盆草
- 吹火筒
- 衡州乌药
- 老头草
- 扭序花
- 花被单
- 霸王鞭
- 虎尾草
- 花楸
- 花血藤
- 老虎耳根
- 红酸杆
- 黄花母根
- 六方藤
- 老鼠竻
- 花叶矮陀陀
- 刺子莞
- 刺玫果
- 黄芫花
- 生瓜
- 花生衣
- 丛枝蓼
- 烧伤藤
- 过山枫
- 红香藤
- 石燕
- 山苏子根
- 松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