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鄂山茱萸
《中华本草》:川鄂山茱萸
拼音注音
Chuān è Shān Zhū Y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nus chinensis Wang er.[Macro-carpium chinense(Wanger.)Hutch.]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熟果分批采摘,将鲜果置沸水中煮10-15min,及时捞出浸入冷水,趁热挤出种子,取果肉晒干或烘干即成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4-8m。树皮黑褐色;枝对生,嫩枝紫褐色。叶对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纸质,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7-10cm,宽3.3-5.8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下面被贴伏的白色柔毛,侧脉5-7对,整齐,脉腋具灰色髯毛。伞形花序腋生,先叶开花;下具4枚小型的苞片,宽卵圆形;花黄色;花梗长0.6-1.5cm,与花萼管均密被细毛;花萼4裂,裂片披针形;花瓣4,披针形或卵形;雄蕊4,与花瓣互生,花丝短,紫色,花药近于球形,2室;花盘垫状,肉质;子房下位,花托钟形。核果长圆形,长6-8mm,直径约4mm,成熟时黑褐色。花期4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50-2500m的林缘或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味酸;涩;性微温
归经
归肝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肝益肾;收敛固脱。主肝肾亏虚;头晕目眩;耳聋耳鸣;腰膝酸软;遗精;尿频;体虚多汗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素有湿热、郁火及小便不利者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熊脑
- 小鸦葱
- 小龙胆草
- 新疆一支蒿
- 熊掌
- 小黄皮
- 小黄构
- 川木通
- 川木香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柽柳花
- 新疆卫矛
- 白矾
- 抽筋草
- 新疆远志
- 沉香
- 橙耳
- 仙桃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心不干
- 小黄素馨
- 小黑牛
- 熊蕨根
- 白酒草
- 仙人掌
- 新疆藁本
- 新裂耳蕨
- 胡燕卵
- 蚌壳草
- 泥鳅
- 老鸦糊
- 红香树
- 刺苞南蛇藤果
- 老鸦嘴
- 南瓜叶
- 薅田藨根
- 芭蕉油
- 刺通草
- 老蛇头
- 胡麻草
- 冠唇花
- 红铁泡刺
- 柠檬叶
- 刺黄柏茎叶
- 南瓜根
- 虎皮楠
- 黄瘤孢
- 黄花堇菜
- 女儿红叶
- 牛嗓管树根
- 葫芦
- 红郎伞
- 茴香茎叶
- 韩信草
- 黄花倒水莲
- 刺玫花
- 红门兰
- 老婆子针线
- 老鸦花藤
- 红走马胎
- 豹子眼睛花
- 刺竹笋
- 娘娘菜
- 饱饭花果
- 薅田藨
- 鲩鱼胆
- 黄花小二仙草
- 花椒
- 蒿枝七
- 花生壳
- 老枪谷根
- 垂盆草
- 吹火筒
- 衡州乌药
- 老头草
- 扭序花
- 花被单
- 霸王鞭
- 虎尾草
- 花楸
- 花血藤
- 老虎耳根
- 红酸杆
- 黄花母根
- 六方藤
- 老鼠竻
- 花叶矮陀陀
- 刺子莞
- 刺玫果
- 黄芫花
- 生瓜
- 花生衣
- 丛枝蓼
- 烧伤藤
- 过山枫
- 红香藤
- 石燕
- 山苏子根
- 松香
- 荷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