麂子草
《中华本草》:麂子草
拼音注音
Jǐ Zǐ Cǎo
别名
柄叶石松、石根子、石子草、石松柏、盗汗草、白布草、虱子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杉科植物华南马尾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 fordii(Bak.)Ching[Lycopodium fordii Bak.]采收和储藏:夏末、秋初采收全草,去净杂质、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附生植物,茎柔软下垂,长20-30cm,多回二叉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基部扭曲而呈2列状;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1-1.5cm,宽3-4m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全缘;主脉明显。孢子囊穗较营养叶部分略细瘦,顶生;孢子叶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4-6mm,宽约1mm,基部楔形,先端渐尖,全缘;孢子囊生于孢子叶腋,圆肾形,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区,附生在树干或岩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三萜类:千层塔烯二醇(serratenediol),千层塔三醇(tohogenol),千层塔烯三醇(serratriol),二表-千层塔烯二醇(diepi-serratenediol),21-表千层塔烯二醇(21-episerratenediol); 生物碱:石松灵碱(lycodoline),马尾杉任碱(phlegmariurine)A、B、C、M及福地明(fordimine)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消肿止痛;清热解毒。主关节肿痛;四肢麻木;跌打损伤;咳喘;热淋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苎麻
- 菅茅根
- 金星草
- 金刀菜
- 阿胶
- 苦木叶
- 重楼
- 麝香壳
- 赛北紫堇
- 鱼蓼
- 马蹬草
- 碱黄鹌菜
- 苎麻花
- 鷃
- 鸡肉
- 竹叶菜
- 鹅内金
- 鼹鼠
- 鹅
- 鸢翅骨
- 鱼胶
- 珍珠莲
- 竹象鼻虫
- 鱼肠草
- 鹅胆
- 鼬鼠肉
- 鮧鱼尾
- 痄腮树
- 欧活血丹
- 鸡肉参
- 椒目
- 酱头
- 蓟罂粟子
- 聚花风铃草
- 君迁子
- 姜花果实
- 马蝗果
- 节节花
- 粳米
- 食茱萸
- 鸡油菌
- 蛇百子
- 金剪刀
- 戟叶石韦
- 见血住
- 顺地红
- 蓟罂粟
- 鸡肾参
- 蒺藜苗
- 赛葵
- 芥菜
- 蛇葡萄根
- 棘针
- 麝肉
- 渐尖毛蕨
- 蛇根木
- 戟叶瓦韦
- 节节茶
- 接骨紫菀
- 橘皮
- 姜黄草
- 鸡大腿
- 鸡子黄
- 錾菜
- 麻黄根
- 鸡爪草
- 鸡骨香
- 爵床
- 长毛香科科
- 鸡爪乌
- 苣荬菜花
- 麦门冬
- 走茎丹参
- 盾叶薯蓣
- 麻叶荨麻
- 鳝鱼血
- 结血蒿
- 马鞭草
- 紫金莲
- 蛇莓根
- 鸡雪莲
- 紫油木皮
- 紫香薷
- 蛇见怕
- 茳芒
- 鼠尾草
- 蒟酱叶
- 马鬃参
- 紫金龙
- 鲫鱼胆草
- 鸡冠苗
- 荆芥根
- 鲛鲨白
- 酸枣根
- 鼠标蛇
- 箭叶蓼
- 鹈鹕脂油
- 鯮鱼
- 赛莨菪
- 矩镰荚苜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