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丝龙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hickroot Nettle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杉科植物闽浙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 mingcheensis Ching[Lycopodium mincheense 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净泥土、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哈氏石松,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-16cm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-1.5cm,宽0.1-0.2cm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无毒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;消肿止痛;解毒。主高热;头痛;咳嗽;泄泻;肿毒;头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阳痧草、晒不死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来源
蕨类石松科青丝龙Lycopodium hamiltonii Spreng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主治泄泻,头痛,高热,咳嗽。外用治肿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石松科植物哈氏石松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~16厘米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~1.5厘米,宽0.1~0.2厘米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山间石上及树上。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。
性味
苦,寒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治高热,头痛,咳嗽,泄泻,肿毒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复方
①治高热:哈氏石松五钱,水箭三钱,乌泡叶(芽)九枚,老鼠黄三钱.千年灰二钱。水煎服,每日服三次。
②治咳嗽:哈氏石松根二钱,茶石红三钱,丝毛花三钱,水煎服。
③治肿毒:哈氏石松、蜈蚣七、山乌龟、草乌、铁马钱,共捣烂,敷患处。
④治头虱:哈氏石松全草,用火酒捣搽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叶楠
- 矮陀陀
- 钱针万线草
- 大乌泡根
- 野苏麻
- 苦油木
- 野苜蓿
- 野马蹄草
- 苦天茄
- 青藏虎耳草
- 苦豆根
- 野洋烟根
- 野鸦椿
- 银灰旋花
- 莴苣子
- 野竹兰
- 鹊豆
- 云苔草
- 益母草花
- 问荆
- 一匹草
- 大叶蛇总管
- 野颠茄
- 野山茶
- 无名木皮
- 樱桃根
- 岩酸
- 玉簪
- 野猪蹄
- 洋地黄
- 益智仁
- 孔雀草
- 樱额
- 野冬青果
- 燕窠土
- 衣鱼
- 玉芙蓉
- 野塘蒿
- 野决明
- 渐尖叶独活
- 硬骨凌霄
- 野猪黄
- 椰根
- 孔雀尾
- 裕民贝母
- 冬瓜
- 铁皮石斛
- 大红菇
- 铁马鞭
- 铁篱巴果
- 大叶南苏
- 大叶骨牌草
- 雀榕叶
- 橘饼
- 蛇根草
- 青葙
- 豆渣树
- 苦壶卢蔓
- 莴苣
- 竹柏根
- 大叶樟
- 铁华粉
- 一点血
- 野饭豆
- 青鱼胆
- 刀口药
- 鹅肠菜
- 大地柏枝
- 野苋菜
- 一扫光
- 网脉旋蒴苣苔
- 王母钗
- 无腺橉木
- 苦白蹄
- 雀梅藤
- 单肾草
- 大头菜子
- 铁灯台
- 冬青子
- 大叶香薷
- 珍珠菜
- 冬葵果
- 苦竹笋
- 网脉橐吾
- 大苞寄生
- 倒挂金钩
- 维氏假瘤蕨
- 贴生石韦
- 剑叶铁树叶
- 大对经草
- 猬肉
- 钓樟根皮
- 鹅首马先蒿
- 青麸杨根
- 八月炸
- 丁香枝
- 大叶黄杨叶
- 矮脚枫叶
- 东北蛔蒿
- 空心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