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橘叶
《中华本草》:越橘叶
拼音注音
Yuè Jú Yè
别名
熊果叶
出处
出自《国药的药理学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accinium vitis-idaea L.[V.jesoenseMiq.;V.Vitisidaea L.Var.Genuinum Herde」Folium Vaccinii Vitis-idaeae采收和储藏:6月间开花时采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矮小灌木。地下部分有细长匍匐的根茎,地上部分植株高10-30cm,茎纤细,直立或下部平卧,枝及幼枝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,被微毛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0.7-2cm,宽0.4-0.8cm,先端圆,有凸尖或微凹缺,基部宽楔形,边缘反卷,有浅波状小钝齿,表面无毛或沿中脉被微毛,背面具腺点状伏生短毛。短总状花序,生于去年生枝顶,长1-1.5cm,稍下垂,有2-8朵花;序轴纤细,有微毛;苞片红色,宽卵形;小苞片2,卵形;萼筒短钟状无毛,萼片4,宽三角形;花冠白色或淡红色,钟状,4裂,裂片三角状卵形,直立;雄蕊8,花丝很短,有微毛,药室背部无距,药管与药室近等长;花柱丝状,稍超出花冠。浆果近球形,熟时紫红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3200m的落叶松林下、白桦林下、高山草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、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多反卷,有的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-2cm,宽0.5-1cm。先端圆钝或微缺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睫毛。上面暗绿色,而有光泽;下面浅绿色,散有腺点,叶有柄短,长0.5-3mm,有白毛。革质,质脆。气微,味微酸、涩。
化学成分
含熊果甙(arbutin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[1],甲基熊果甙(methylarbutin),氢醌(hydroquinone),氢醌单甲醚(hydroquinone monomethyl ether)[2],5,7,3’,4’-四羟基黄酮-3-O-β-D-吡喃半乳糖甙(5,7,3’,4′-tetrahydroxy flavone-3-O-D-galactopyranoside),5,7,3′,4′-四羟基黄酮-3-O-β-D-吡喃葡萄糖(5,7,3′,4′-tetrahydroxy flavone-3-O-D-glucopyranoside)[3],洋梨甙(pyroside),毛柳甙(salidroside),4-羟苯基-β-龙胆二糖甙(4-hydroxyphenyl-β-gentiobioside)[4],金丝桃甙(hyperoside),萹蓄甙(avcicularin),槲皮素-3-D-葡萄糖-L-鼠李糖甙(quercetin-3-D-glu-cosyl-L-rhamnoside)[5],2-O-咖啡酰基熊果甙(2-O-caffeoylarbutin)[6],异槲皮甙(isoquercetin)[7]。又含鞣质和原花色素类:d-儿茶酚(d-catechol),l-表儿茶酚(l-epicatechol),d-没食子儿茶酚(d-gallocatechol)[8],左旋表儿茶素(epicatechin),右旋儿茶素(catechin),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素(epigallocatechin),右旋没食子地茶素(gallocatechin),原花青素(procyanidin)B-1,B-3,B-7,原花色素(proanthocyanidin)A-1,A-2,桂皮蹂质(cinnamtannin)B1、B2、D1、D0,表儿茶素-(4β→8)-表儿茶素-(4β→8,2β→O→7)-儿茶素[epicatechin-(4β→8,2β→O-7)-cate-chin〕,表儿茶素-(4β→6)-表儿茶素-(4β→8,2β→8→7)-儿茶素[epicatechin-(4β→6)-epicatechin(4β→8,2β→O→7)-catechin],表此茶素-(4β→8,2β→O→7)-表儿茶素-(4α→8)-表儿茶素-(4β→8)-地茶素[epicatechin-(4β→8,2β→O→7)-epicatechin-(4α→8)-epicatechin-(4β→8)-catechin],表儿茶素-(4β→8,2β→O→7)-表儿茶素-(4α→8)-表儿茶素-(4β→6)-儿茶素[epicatechin-(4β→8,2β→O→7)-epicatechin-(4α→8)-epicatechin-(4β→6)-catechin][9]。还含有14种酚酸类化合物,分别为水杨酸(Sali-cylic acid),对-羟基苯甲酸(p-ydroxybenzoic acid),草木犀酸(melilotic acid),香草酸(vanillic acid),龙胆酸(gentisic acid),高原儿茶酸(homoprotocatechuic acid),原儿茶酚(protocatechuicacid),丁香酸(syringic acid),香豆酸(p-coumaric acid)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异阿魏酸(isoferulic acid),阿魏酸(ferulic acid),咖啡酸(caffeic acid)和芥子酸(sinapic acid)[10]。又含苯甲酰葡萄糖甙类,有1-O-苯甲酰-β-D-葡萄糖(1-O-benzoyl-β-D-glucose),2-O-苯甲酰-β-D-葡萄糖(2-O-benzoyl-β-D-glucose),6-O-苯甲酰-α-D-葡萄糖(6-O-benzoyl-α-D-glucose),6-O-苯甲酰-β-D-葡萄糖(6-O-benzoyl-β-D-glucose)[11]。此外,还含游离氨基酸(free aminoacid)和蛋白质(protein)[12]。
药理作用
干燥全草的5%提取液对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,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质所致。叶的浸剂或煎剂可作利尿剂(治肾结石),并可用于风湿、痛风,果可用于维生素缺乏症。
性味
苦;性温;小毒
功能主治
解毒;利湿。主淋证;痛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;3-9g。
复方
治尿道炎,膀胱炎: 熊果叶二钱,水煎服。 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用于淋毒性尿道炎,膀胱炎。2.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能利尿解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越橘叶
拼音注音
Yuè Jú Yè
别名
熊果叶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国药的药理学》
来源
为杜鹃花科植物越橘的叶。6月间开花时采叶,晒干,贮干燥处。
原形态
越橘,又名:温普(《盛京通志》),红豆、牙疙瘩。
常绿矮小灌木,高10~12厘米。茎直立,小枝细,灰褐色。单叶互生,革质,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~2厘米,宽6~10毫米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全缘或近全缘,叶缘有细毛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,有腺点;叶柄长0.5~3毫米,有白毛短总状花序,生花数朵;萼短钟状,4裂;花冠钟形,长4~6毫米,白色或带粉红色,裂片4,广卵形;雄蕊8,花丝有毛;花柱丝状,超出于花冠外。浆果近球形,熟时橘红色,径5~7毫米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月。
本植物的成熟果实(越橘果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针叶林下或灌木丛中。分布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新疆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熊果酚甙、熊果酸、洋梨甙、毛柳甙、4-羟苯基、β-龙胆二糖甙、金丝桃甙、萹蓄甙、槲皮素3-D-葡萄糖-L-鼠李糖甙。2-o-咖啡酰基熊果酚甙、异槲皮甙。又含焦性儿茶酚型鞣质7.9~8.2%,中有d-儿茶精、l-表儿茶精、d-没食于儿茶精。
药理作用
干燥全草的5%提取液对雄蛙有抗性激素作用,此作用并非由于鞣质所致。卧的浸剂或煎剂可作利尿剂(治肾结石),并可用于风湿、痛风,果可用于维生素缺乏症。
性味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味苦涩,性温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"用于淋毒性尿道炎,膀胱炎及急性偻麻质斯。"
②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能利尿解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2钱。
复方
治尿道炎,膀胱炎;能果叶二钱,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豆油
- 碎兰花根
- 蒴莲
- 虱子草
- 三匹叶
- 角螺厣
- 素馨花
- 穗花蛇菰
- 金刚刺
- 透骨草
- 蹋菜
- 鸡毛狗
- 豌豆七根
- 窄叶鼠李
- 牙刷草
- 油茶根
- 野亚麻
- 烟胶
- 椰子油
- 苦楝花
- 竹实
- 野兔骨
- 大唇香科科
- 椒蒿
- 金不换
- 伞花绢毛菊
- 黔桂醉魂藤
- 金刚散
- 角花翠雀
- 宽叶紫萁苗
- 野芋叶
- 豆瓣七
- 三蕊草
- 三枝标
- 野鸦椿根
- 鹅掌楸根
- 皂荚
- 眼镜蛇
- 野茶子
- 玉米花
- 竹林霄
- 鹅掌揪根
- 阔齿兔唇花
- 甲鱼头
- 迎春花根
- 油渣果根
- 多蒴曲尾藓
- 野把子
- 短齿楼梯草
- 结香花
- 雉肝
- 酸藤果
- 多茎野豌豆
- 钻石风
- 安徽杜鹃
- 蜇虫
- 岩豇豆
- 使君子
- 豇豆叶
- 三叶鬼针草
- 丝点地梅
- 三叉凤尾蕨
- 神曲
- 色赤杨
- 三角风
- 石面枇杷
- 苏黄耆
- 蒜梗
- 石香葇
- 伸筋草
- 三点金草
- 铁杆地柏枝
- 铜皮
- 铁丝灵仙
- 接骨木
- 鳗鲡鱼血
- 走马胎
- 舌状蜈蚣藻
- 苏木
- 三升米
- 三匹箭
- 丝瓜根
- 蛇头细辛
- 节节草
- 三对叶丹参
- 铜钱菌
- 三块瓦
- 铁力木
- 尖齿耳蕨
- 铜绿
- 杨梅根
- 尖叶川黄瑞木
- 都拉鸢尾
- 苦绳
- 无患子树皮
- 鸡血李
- 燕窝
- 鼠矢枣
- 箭杆风
- 鲚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