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柄菝葜
《中华本草》:短柄菝葜
拼音注音
Duǎn Bǐnɡ Bá Qiā
别名
土茯苓、金刚豆藤、土萆薢
英文名
rhizome of Broadsheath Greenbrier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托柄菝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milax descotis War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托柄菝葜 灌木,多少攀援。茎疏生刺或近无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3-5mm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,有时有卷须;鞘与叶柄等长或稍长,宽3-5mm,近半圆形或卵形,多少呈贝壳状;叶片纸质,近椭圆形长4-10cm,宽2-5cm,先端急尖,基部心形,下面苍白色。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,通常具几朵花;总花梗长1-4cm,花序托稍膨大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绿黄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约4mm,宽约1.8mm,内花被片宽约1mm,雄蕊6;雌花比雄花略小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6-8mm,熟时黑色,具粉霜。花期4-5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50-2100的林下、灌丛中或山坡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凉
功能主治
祛风;清热;利湿;凉血止血。主风湿热痹;足膝肿痛;血淋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复方
①治痨弱干瘦: 土茯苓、饿蚂蟥根各一两,阎王刺根五分。炖鸡或炖鳖一个吃。②治风湿: 土茯苓、海金沙根各五钱,龙须草五分,铁筷子三分,松树根三钱,泡酒服。③治血崩: 土茯苓、大夜关门、算盘子根、朱砂莲根各五钱,煨水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短柄菝葜
拼音注音
Duǎn Bǐnɡ Bá Qiā
别名
土茯苓、金刚豆藤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短柄菝葜的根茎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灌木。地下茎块状,茎疏生小倒钩刺或无刺。叶革质,互生,狭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3~7厘米,宽1.5~3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圆形或微心形,基出脉5条;叶柄鞘状,红褐色;托叶呈阔垂耳形。伞形花序腋生,总花梗着生小花2朵;花被裂片6,分离。浆果球形,蓝黑色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。分布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淡微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补虚益损,活血止血。
复方
①治痨弱干瘦:土茯苓、饿蚂蟥根各一两,阎王树根五分。炖鸡或炖鳖一个吃。
②治风湿:土茯苓、海金沙根各五钱,龙须草五分,铁筷子三分,松树根三钱,泡酒服。
③治血崩:土茯苓、大夜关门、算盘子根。朱砂莲根各五钱,煨水服。
备注
本植物的根茎,在陕西地区有时作萆薢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麦冬
- 知母
- 竹凌霄
- 獐髓
- (鱼彭)鱼脑
- 蛋不老
- 盾翅藤
- 天脚板果
- 鸭屎树
- 短柄忍冬
- 劲直蒿
- 刷把草根
- 玉蜀黍叶
- 月季花
- 硬九子连环草
- 鼋胆
- 青礞石
- 箭杆七
- 雨久花
- 油茶叶
- 鹰爪莲
- 云南冻青叶
- 青棉花藤根
- 油渣果
- 青叶苎麻根
- 棘刺花
- 野拔子
- 金橘露
- 鳝鱼
- 棘叶
- 竹根七
- 家兔骨
- 野芋实
- 挖耳子草
- 云南山梅花
- 钻地风
- 江蓠
- 钓鱼秆
- 蜀羊泉
- 鸡嗉子花
- 云南荚蒾根
- 姜叶三七
- 梧桐叶
- 八仙花
- 苦葛花
- 银不换
- 越王余筭
- 块茎糙苏
- 硬质早熟禾
- 皱叶子
- 使君子叶
- 青榨槭
- 蝤蛑
- 酒饼叶
- 独行千里
- 玉兰花
- 皂角刺
- 苦芦骨
- 野棉花
- 游草
- 阔叶水竹叶
- 苦壶卢
- 油桐叶
- 三楞草
- 珍珠露水草
- 使君子根
- 款冬花
- 豆油
- 越橘叶
- 碎兰花根
- 蒴莲
- 虱子草
- 三匹叶
- 角螺厣
- 素馨花
- 穗花蛇菰
- 金刚刺
- 透骨草
- 蹋菜
- 鸡毛狗
- 豌豆七根
- 窄叶鼠李
- 牙刷草
- 油茶根
- 野亚麻
- 烟胶
- 椰子油
- 苦楝花
- 竹实
- 野兔骨
- 大唇香科科
- 椒蒿
- 金不换
- 伞花绢毛菊
- 黔桂醉魂藤
- 金刚散
- 角花翠雀
- 宽叶紫萁苗
- 野芋叶
- 豆瓣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