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油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熊油
拼音注音
Xiónɡ Yóu
别名
熊脂
来源
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(G. Cuvier);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;棕熊Ursus arctos L.,以脂肪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西南。
性味
甘,寒。
功能主治
除风湿,缓筋急,补血杀虫。主治肿胀积聚,外用涂面上皯疱("疱")及臁疮。
用法用量
一日量3~9钱,每500克熊油入花椒粒同炼,涂擦或作酒剂服。配陈醋共捣烂,涂臁疮。
备注
熊油系将鲜熊油取出熬炼,去渣而得。取油之熊以秋末冬初猎得者较佳,因此时熊腹内油脂饱满,过时则油脂较少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凤尾蕨
- 小红袍
- 小红人
- 新裂耳蕨
- 熊蕨根
- 药用小阴地蕨
- 熊掌
- 老蛇头
- 狭叶香茶菜
- 裂蹄
- 鹿肾
- 苋
- 秤杆草
- 梨果仙人掌
- 灵猫骨
- 镰叶瘤足蕨
- 莲状绢毛菊
- 柴厚朴
- 余甘子
- 芋
- 苋实
- 牛奶菜
- 萤火
- 白英
- 小花老鼠簕果
- 楮实子
- 狭叶荨麻
- 中华莛子藨
- 斩龙草
- 胎生铁角蕨
- 百眼藤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心叶风毛菊
- 百齿卫矛
- 小箭草
- 陆英根
- 星蕨
- 羊皮
- 小紫含笑
- 牛齿
- 落新妇
- 蘡薁
- 小扁草
- 小米口袋
- 驴耳朵草
- 棱子芹
- 柴桂
- 小米柴
- 细叶黄杨
- 背花疮
- 白蜡树皮
- 秤杆升麻
- 川芎
- 白蔹
- 羊髓
- 大粘药
- 大叶沿阶草
- 雀瓮
- 银叶树
- 云南蕊木
- 牛耳枫根
- 测试
- 狭叶当归
- 小飞扬草
- 川鄂山茱萸
- 熊脑
- 小鸦葱
- 小龙胆草
- 新疆一支蒿
- 小黄皮
- 小黄构
- 川木通
- 川木香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柽柳花
- 新疆卫矛
- 白矾
- 抽筋草
- 新疆远志
- 沉香
- 橙耳
- 仙桃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心不干
- 小黄素馨
- 小黑牛
- 白酒草
- 仙人掌
- 新疆藁本
- 胡燕卵
- 蚌壳草
- 泥鳅
- 老鸦糊
- 红香树
- 刺苞南蛇藤果
- 老鸦嘴
- 南瓜叶
- 薅田藨根
- 芭蕉油
- 刺通草